本课题于2018年1月设计立项,2018年10月进行开题论证,2019年11月进行中期评估。2020年4月被批准为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课题编号CJK-L2020017。经过四年的课题研究,已基本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
一、课题概况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纲要》指出:“尽量为幼儿创设探索和学习的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众所周知,这里的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环境能更直接地为他们的自主探索提供支持,自然界的很多资源本身就充当了很好的探索材料。
在幼儿园环境里,自然角、种植园是真实自然的,生机勃勃,变化万千。其中不仅有植物,还有与其共生的蚯蚓、蝴蝶、蜗牛之类的小动物,以及土壤、石块、水之类的环境物质,更蕴含着各种奇妙的科学现象。因此,在自然角、种植区开展的科学实践,为幼儿提供了充分自主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每个幼儿都可以从中享受真实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从而萌发自主探究的兴趣,获得初步的科学经验和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发现和自主探究的快乐。
然而,当我们用《指南》《纲要》的理念和观点来审视目前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相关活动时,会发现以下问题:
1.自然角、种植园是幼儿园重要的一种教学资源,但经常成为一种摆设,没有真正发挥其内在的教育价值。
2.自然角、种植园中开展的科学实践内容较为单一,绝大多数为种植实验,且内容大多由教师提供和管理,没有给予幼儿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幼儿缺乏主动性。
3.在幼儿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根据措施,来支持幼儿的探索。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结合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这片具有鲜活的教育资源广阔的天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组织幼儿开展系列化的种植、饲养、观察等科学实践活动。希望基于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活动的教育价值,从而提高教师对于幼儿科学活动的指导能力,建立多维研究机制,构建互动的教育模式,让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动眼、动嘴,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多层次、多结构、多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概念界定
1.自然角:本研究中的“自然角”特指幼儿园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开辟一角,作为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实验品之用,它是幼儿认识自然界的一个窗口。
2.种植园:本研究中的“种植园”特指幼儿园种植园,即教师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交往性、探究性的种植环境,投放适宜的种植材料与种植工具,支持幼儿采用小组或个人的活动形式自主地操作、发现、探索植物生长历程的场所。
3.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是指幼儿、教师、家长等运用相关科学知识,在园本和班本自然角、种植园活动计划的引领下,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特点开展的种植、饲养、观察等科学探究活动,它具有材料多来自于自然、内容适宜、操作和演示简便易行、能让幼儿在一定时间内感知到明显变化等特点。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帮助幼儿积极投身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中,从而发展科学探究,以及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综合能力,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教育素养,提升教师开发、实施自然角、种植园活动的能力,以及观察分析、有效支持幼儿活动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通过研究,积累一系列生动、适宜的自然角、种植园科学活动资源,形成鲜明的“科学教育”“生态教育”办园特色,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4)通过研究,将幼儿园利用生态环境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教育理念与策略向家庭教育渗透,构建互动、合作、和谐的家园关系。
2.研究内容
(1)有效开发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环境资源的策略研究
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实地考查、访谈等方式,充分倾听幼儿的想法、意愿,改变以往简单呈现、单纯观察为主的自然角、种植园环境创设方式,和幼儿共同建构丰富多彩、动态发展的幼儿园生态环境,帮助幼儿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中自由探索自然的奥秘,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框架。
(2)开展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的形式和方法研究
我们将立足儿童早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从幼儿兴趣和生活环境出发,开展适宜各年龄段幼儿的自然角、种植园一系列科学实践,包括观察认知、种植饲养、科学实验等。并将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筛选、组合最后逐步形成小、中、大年龄段独具特色的科学探究活动资源包,使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活动有一个载体。
另外,我们也将研究如何将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中的探究内容延伸到生态环境之外,与集体教学活动、个别化学习活动等环节渗透、融合,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师在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过程中的支持策略研究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通过对大量活动案例的研讨和反思,研究操作材料的提供、探究活动开展的形式、教师有效的介入指导策略等,寻找自然角种植园科学探索活动的突破点,创设支持性的幼儿科学教育环境。
(4)家园协作背景下开展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的方式研究
家庭和幼儿园一样是幼儿科学学习的主要场所,影响着幼儿科学知识、技能的获得、消化和吸收。本研究将积极探索家园协作背景下开展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的方式方法,挖掘家庭教育资源,整合、凝聚教育的力量,全方位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年1月——2018年2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撰写课题设计报告;
3.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文献研究(理论研究)阶段(2018年3月——2018年4月)
1.学习理论:围绕幼儿园课程观、教育观、儿童观的问题,有针对地选择一些理论文章,将文章题目、来源以“菜单”的方式提供给教师,让教师们按需“点菜”,自主学习,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研究目标和内容体系:收集各年龄段开展自然角、种植园活动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3.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按照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具体日程表。
第三阶段:行动研究阶段(2018年5月——2021年8月)
1.开展外出培训、专家指导等活动。2018年1月至今,邀请了华师大周兢教授、周念丽教授,南师大王海英、王丽教授,《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老师,上海市特级教师陈定儿园长,常州市教科室教研员庄春梅、张丽霞老师等来园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多次指导。并与武进区蒋晓美名校长工作室、李晓芳名师工作室合作,长期参加教研学习。
2.立足园情,制订每学期研究计划,根据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角、种植园活动,每次课题组研讨活动前,给予教师一些思考题,引导教师根据问题自主学习,寻求理 论支持并结合教学实践做好交流准备。组织“有图有真相”的研讨活动,让老师们带着问题的自主学习,在宽松、自主的氛围中解决实际的问题,也使每一次的研讨活动更具实效。
3.做好研究资料的归类及整理工作。
第四阶段:分析总结阶段(2021年9月——2021年11月)
1.全面、系统整理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并汇编成册;
2.全面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3.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4.申请结题。
三、研究内容的展开
我们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论”为指导,以儿童发展为本,以儿童身边的自然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探究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开展实践研究。
1.建构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活动目标体系研究。
了解幼儿,了解自然角、种植园活动,是教师对幼儿做出指导的第一步。课题组根据《3-6岁儿童发展指南》、参考《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幼儿园种植活动成果集》等资料,制定了自然角、种植园活动的总目标,对自然角、种植园的创设与管理、活动组织与指导作出全面规划;其次,各个年龄阶段详细制定活动目标、梳理典型表现;最后,根据幼儿兴趣、年龄特征、时令变化等不断充实调整活动内容和进程,做到预设和生成相结合,使自然角、种植园真正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总目标
通过自然角、种植园活动,让幼儿在体验科学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科学兴趣和习惯,获得基本的科学认识和经验;乐意表达交流,能运用已有的信息和经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幼儿合作、分享、探究、创造等能力。
②分目标
内容 | 科学领域 核心价值 | 自然角的核心价值 | |
情感与态度 | 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 1.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有初步的尊重事实的态度 3.有关爱和照顾动植物的意识; 4.乐意进行猜想、实验和尝试等探究活动; 5.乐于合作、分享、交流。 | 兴趣、好奇、求知欲 |
过程与方法 | 有对探究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感性认识 | 1.有初步的观察、探索、发现问题、推理和预测、实验并记录有关信息、解释与交流等探求能力; 2.有初步的技术设计的能力 (确定一个简单的问题或目标,提出解决或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或实际制作,评价与交流结果)。 | 坚持性 责任心 合作意识 |
知识与经验 | 获得有关周围事物及其关系的经验,并愿意在生活中使用 | 1.了解动植物的多样性; 2.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 3.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命过程; 4.了解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及对环境的依存。 | 比较、分类 实验、分析、归类 观察、思维、探究、创造、问题意识 |
③各年龄段幼儿关键经验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喜欢观察和照顾身边的动植物。 | 关注并能发现自然角中动植物的变化,乐于进行初步的探索。 | 1.乐于合作探究,分享交流; 2.敢于质疑,并大胆验证, 探究真相; 3.有初步的尊重事实的态度。 |
1.能用多种感官与自然角动植物互动; 2.能经常提出问题。 | 1.能对动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大胆猜测; 3.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 4.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 1.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植物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 2.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3.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计划并执行; 4.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 5.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交流。 |
能关注动植物的特征。 | 探究动植物的外形特征、结构与功能,感知与发现动植物的多样性和生长变化。 | 1.关注和探究动植物生长、生存的条件; 2.关注动植物与周围环境和自然界的关系。 |
2.有效开发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环境资源的策略研究。
我园占地13000余平方米,户外面积大,植物种类多,伴生动物资源丰富,这一切都为我们开展田园生态教育提供着天然的有利条件。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对园内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利用,为幼儿开展有效科学实践奠定基础。
(1)优化幼儿种植园环境
我园有一块专门供幼儿种植的小农场——“小神农菜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让每个班级的幼儿能更加自由自主、更加富有乐趣地参与种植,课题组将研究初期的小菜园按班级数划分为32块大小相近的菜地,由各班幼儿自主认领、装饰及种植。我们采纳幼儿的意见、建议,人性化地为他们提供了就近取水、清洗的水池、随手可以取放的工具、可供休息和记录的石桌石凳以及能展示活动成果的个性化班牌等,为幼儿日常的种植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持。
(2)丰富班级自然角内容
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幼儿认识自然的一个最直接途径。在“实用性”、“游戏性”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和幼儿、家长一起收集多元材料,改变平面化、突出立体化。帮助幼儿进行经验的自我整合和集体建构,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以课题组成员甜甜班(大班)自然角为例,共有以下几个板块:
l 七彩植物园:呈现各类观赏植物。
l 快乐农场:改变种植园地固定化、统一化的传统模式,用废旧物品制作美观实用的种植容器,供幼儿进行应季植物的种植。
l 种子乐园:提供了红豆、绿豆、花生、芸豆、菜籽等多种种子的实物,幼儿可以在此观察种子,开展种子发芽等实验。
l 大自然拾趣:散步之余,幼儿总是喜欢收集各种各样有趣的自然物,有时是广玉兰的果实,有时是几片落叶,一枚石子……我们鼓励他们将这些自然物陈列在这里,一起寻找它们的来源和奥秘。
l 奇妙魔法园:幼儿可以在此动手动脑,开展一系列自然角小实验,探索自然规律。
l 动物好朋友:展示幼儿从家中带来的金鱼、乌龟、泥鳅、龙虾等小动物。
(3)创设绿色生态公共区域
在园内的公共区域中,我们为孩子创设了绿色生态气息浓郁的大环境:在园门、门厅、走廊,我们都摆放了季节性植物或花卉;建筑拐角处巧妙设计“趣味根艺展”“绿色环保棋”等游戏情境,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走廊墙壁上悬挂着幼儿自己制作的种子粘贴画;展示墙呈现着种植活动的精彩瞬间等等……幼儿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激发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增强感知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
3.开展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的形式和方法研究
(1)优化 • 园本田园特色活动
我们从观察认知、种植饲养、科学实验三个类别出发,分年龄段开发、收集、整理生动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优秀活动方案,扩充进我园田园特色活动资源集,同时在备课教研、平行班级推广的过程中,不断将活动进行优化,为教师开展自然角、种植园活动提供了方案支持。
观察认知类 | 种植饲养类 | 科学实验类 | |
小班 | 神奇的种子、寻找颜色、小鸭小鸡、马兰品尝会 | 种植生菜、养蝌蚪、种蚕豆(点种) | 蔬菜拓印、豆豆乐园、晒橘皮、晒杏脯 |
中班 | 认识农具、向上攀援的茎、各种各样的根 | 分田地、大蒜哥哥葱弟弟、种菜秧(苗种)、水培萝卜、水培风信子、饲养蜗牛 | 晒柿饼、会变色的花、陶泥植物标本 |
大班 | 菌类大本营、常绿树和落叶树、小动物过冬 | 翻地、自动浇水神器、搭暖棚、扦插木槿花、土豆成长记、养蚕 | 巧制丝瓜筋、缫丝、制作花草纸 |
表1:各年龄段园本田园特色活动一览表
在有温度、有情感的田园特色活动中,幼儿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完全释放:在育苗、播种、照料、收获、品尝的全过程中,增进对植物生长环境和过程的了解,获得多方面的直接经验;他们比以往更细腻地洞察到大自然的每一滴变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探寻四季更迭、风霜雨雪;用天马行空的创意去诠释一花一树、一果一蔬,让任何一种普通的植物都变得别具一格;他们更加能说会道、乐意交往,尽情体验合作的乐趣……田园特色活动犹如一本神奇之书,让幼儿情不自禁地翻阅品读、乐在其中,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他们悄然成长。
(2)拓展 • 班本生成性“绿色微课程”
广阔的大自然为幼儿提供了无尽的自然科学教育素材。结合“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追随孩子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我们鼓励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捕捉幼儿的“哇”时刻,将对自然角、种植园中的探究延伸到专项课程之外,与集体教学活动、个别化学习活动等环节渗透、融合,从而引发衍生出更多与主题相关联的“绿色微课程”。如:
木耳变形记
散步时,舒舒班的孩子们在一棵树树干的背阴面上发现了一些木耳。这个发现,一下子在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老师挑选了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和孩子一起,开始了关于木耳的探索发现。
1.木耳为什么只长在树干的一面呢?
老师购买了菌类植物包,请孩子照顾菌类植物。当这些普普通通的营养土中生长出黑油油的木耳、白乎乎的蘑菇、褐色的香菇等不同的菌类植物时,孩子们兴奋不已。在菌类植物成长过程中,孩子们逐渐了解了菌类植物的生长习性:菌类植物没有叶子、不结种子、不开花、一点绿色都没有,喜欢阴凉潮湿、通风的地方,太阳照多会枯萎。他们也从中得知,大树上长木耳的一面刚好在背光阴凉潮湿的地方,符合了菌类植物的生长环境,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孩子的问题迎刃而解。
2. 树干上结的木耳怎么和超市里的不一样?
老师和孩子一起开展了“泡木耳”小实验。孩子们一下子又兴奋起来:还有哪些东西会像木耳一样遇水膨胀呢?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从家里带来了豆子、红枣、茶叶、紫菜、香菇、银耳、胖大海等,投放在“奇妙魔法园”。丰富的材料,让孩子直接感知了物体的遇水膨胀现象。
3.还有哪些食物像木耳一样是黑黑的呢?
老师和孩子一起收集、了解黑色食物和他们的营养价值。种植木耳、收集资料的过程,更是让孩子们接受了、爱上了黑色食物,无形中改善了他们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正如上述事例,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从班级、课堂中走出来,带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走进自然角、种植园这片绿色天地:他们穿梭在树林,调查树干上生长的《奇怪的东西》;用手指翻开小花小草,寻找《蜗牛的秘密》;在踏青赏春的间隙《挖野菜》,品尝春天特有的鲜美;《小金鱼“失踪”记》让孩子们化身成“福尔摩斯”,在寻找“幕后真凶”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动物界生存法则;自然角的碗莲凋谢了,长出了小小的莲蓬,“碗莲会不会结出莲子和莲藕?”带着这个疑问,《爱莲说》应运而生……“绿色微课程”的生发,不仅给了幼儿自主探索的权利,也为教师提供了如何敏锐捕捉教育契机、支持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学习机会。
(3)创生• 园级生态文化节日
根据种植物播种的季节性和时令性的特点,我们以家庭、社区、幼儿园三方资源有机整合为载体,通过春季的农耕节、夏季的创意节、秋季的采摘节、冬季的储藏节四大主题节日活动,让幼儿在亲历种植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探索、表达、表现的能力。教师则通过活动的开展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并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并在体验中收获劳动带来的快乐。
节日 | 时间 | 活动内容 |
农耕节 | 春分前后 | 幼儿和家长一起查阅资料,寻找适合春天播种的植物、蔬菜、水果等。并在教师帮助下,将班级的种植区域翻土修整,合作种下春耕第一棵秧苗。 |
创意节 | 6月中旬 | 开展水果创意造型、水果拼盘等亲子游戏,帮助幼儿在一系列的观察、触摸、品尝、制作、表现中,不断积累丰富对水果的认知,养成喜欢多吃水果的良好习惯。 |
采摘节 | 9月中旬 | 家园合作采摘、收集瓜果蔬菜, 幼儿与教师一起布置赏秋展台、参加玩秋游戏,感受丰收的喜悦。 |
储藏节 | 立冬前后 | 幼儿与教师一起晒柿饼、杏干,制作腊八蒜、萝卜干等食物,探究不同的事物保存方法,培养爱惜粮食的品质。 |
表2:武进区机关幼儿园园级生态文化节日
4.教师在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过程中的支持策略研究
(1)“探”——自由自在的“探”,验证“假设”
在《丰收的季节》主题活动中,幼儿初步了解了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变化,什么样的季节适合种什么样的植物,并对植物的种子,各种种子的特点,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关系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于是便萌发了对种植的无比向往,于是我们开展了种植园活动。在种植活动中我们面临着三个问题——“种什么?种哪里?怎么种?”幼儿带着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自主的活动。
种什么:经过了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幼儿通过统计的方法得出了答案。从统计的数字来看种大蒜、萝卜和青菜的票数位居前三。决定了种什么以后大家着手准备种子。
种哪里:准备好种子,要开始种植了,可是我们要种哪里呢?幼儿纷纷回答:操场的外围有一大块空地,我们可以种那里!他们一起用铁铲将土块敲碎,用各种工具翻地并拣去石子,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着开始设计地形,设计出自己喜欢的种植地形状,将地分成形状各异的小块,地的宽度多以幼儿在两侧能够操作为宜,孩子们自己设计小路,再用砖头铺垫起来,他们把小路设计成了T字形,这样便于他们行走观察和照顾种植的植物。选好土地,设计好地形便开始种植了!
怎么种:种植开始了,其他的种子都可以撒播在地里,可是大蒜该怎么种呢?
是要将蒜全部都埋种在土里吗?蒜瓣的大小和长出来的蒜苗高矮有关系吗?……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幼儿开始了种植,他们首先将大蒜头剥成蒜瓣,用手在泥土中拨出一个坑或者是用小铲子刨一个坑,将蒜瓣的头栽进坑里尾部露在外面,不要全部用土盖住蒜瓣。今天天气渐渐变冷了,大蒜种下去依旧没有动静,幼儿提出:我们冷了知道加衣服,那大蒜怎么办呢?有幼儿迁移爷爷奶奶种菜的经验,说给它们带来稻草铺上,稻草可以保湿还有缝隙,不会阻碍大蒜的生长。他们纷纷尝试,期待大蒜长大的样子。
在种植方法上,幼儿的经验是从尝试最简单的方法开始的。如小班幼儿会用点种的方法种植,他们用小勺、雪糕棒等在自己的种植区挖坑,再把种子放在坑里,埋上土。中班孩子在点种的基础上,尝试用撒播的方法种植。而大班的孩子则会在点种、撒播的基础上,尝试用条播的方法在平行的陇上进行种植。
(2)“引”——恰如其分的“引”,构建新知识
①充满儿童色彩的种植容器
在自然角中,孩子们的探究常常是从制作精美的种植容器开始的,我们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让幼儿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通过教师和孩子们的加工创造,使它们变成有用、精美、新奇的种植容器。这能让孩子们体验到废物是可以重新利用的,增强幼儿变废为宝的意识。
开学初,教师、家长和幼儿把一些生活中废旧材料收集起来,带到班里。洗衣液的空桶和各种各样的废旧油桶被制作成了大炮车容器、火车容器、奶牛容器等。蛋壳是生活中经常扔掉的废物,小小的蛋壳能做什么呢?当教师拿出一个装饰着漂亮图案、种着吊兰的蛋壳时,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蛋壳还能当花盆呢!”“要是把种子种在里面能长吗?”“种葱肯定行,种别的就不一定了……”第二天,幼儿都带来了半个蛋壳,开始了在蛋壳里种植植物的探索与尝试,按照他们的想法,蛋壳里种上小麦、花生、白菜籽等,还有的直接用水种上了芹菜、小葱等。这样的活动让幼儿学会了勤俭,学会了珍惜和利用资源;这样的活动让幼儿学会了创造,学会了通过自己的创造让废旧物品或仅有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②符合儿童乐趣的浇水工具
在开展研究工作前,班内浇水工具只有小杯子和小喷壶,幼儿从中能够获得的经验不多,兴趣也不高。课题开展以来,教师和幼儿一起创造丰富多样的浇水工具,这些浇水工具引发了幼儿对浇水的兴趣、对植物的关爱,使幼儿获得了许多相关的科学经验。
小班制作了符合幼儿兴趣、贴近幼儿生活的浇水工具,其中有用可乐瓶做的逗人喜爱的多种动物形状的浇水杯,还有幼儿曾用来喝水的小奶瓶。幼儿像对待自己的小伙伴一样,用这些工具探索与呵护着自然角里的植物。
到了中大班,幼儿在室内、户外种了许多植物,浇水成了特别费力的事,尤其是双休日,让小苗喝上水也成了问题。教师拿来矿泉水瓶和不同材料、不同质地的绳子,让幼儿观察,在教师的引导和孩子们的共同讨论下,发明了许多神奇的浇水工具和浇水方法。如复合式、多功能浇水工具,这是一种用可乐瓶和输液器相连,做成控制水流过滤的浇水工具;长距离浇水工具,是用细细的、长长的塑料管和自来水管相连,把水引到了户外种植园地;悬挂式浇水法,是把不同材料的麻绳、毛线绳、海绵、鞋带等系入瓶中,使植物喝上水……这些神奇的浇水工具出自于幼儿的探索和创造,浇水成了他们兴趣盎然和获益良多的活动。
③促进儿童认知的测量方式
测量、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是幼儿对自然角关注的又一焦点问题。在小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适宜的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测量工具。用废旧饮料瓶剪成逼真生动的各种小动物形象,比如兔子的长耳朵、长颈鹿的脖子都能成为幼儿测量植物的好帮手,幼儿亲切地称它为动物尺。这种方法便于测量和固定。
中班幼儿用的是形象加数字的测量尺,便于他们从形象向抽象的数字过度。在与教师共同讨论了“什么样的尺用起来方便”之后,他们设计并制作出“蛋糕盒上的升降尺”、“能伸缩的螃蟹尺”,幼儿在这里体验了技术设计的过程。有了尺,用怎样的方法来设计尺上的刻度并使之成为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呢?用心爱的小贴人、用毛线绳打结、用彩色笔画上一条龙等记录方法。
大班幼儿则用接近标准工具的标有数字的测量尺。他们尝试着用不同材料自己设计制作各种测量尺,有用冰棍连起来做的折叠尺,大大卷盒做的盒尺,把小木棍插在土里,用橡皮泥做刻度的吧木棒尺,回形针挂在一起的吊尺等。
这些测量尺成为幼儿良好的探究工具,在探究和测量过程中,幼儿获得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不仅发现了植物的变化,发展了技术设计能力,而且还获得了许多实用的数学经验。
(3)“记”——实事求是的“记”,重现过程
自然角是一个充满着阳光和爱心的地方,幼儿通过对于动植物的零距离照顾和观察,亲自获得生活的经验。孩子在日常观察、资料活动中有发现、有问题,那么怎样让孩子零散的观察变得有价值,让孩子从观察发现到有所获得呢?记录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与方法。
小班幼儿注意力不稳定,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初步形成,手指的小肌肉群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在自然角的观察记录活动中往往只有“3 分钟热度”,观察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而且多随意涂鸦,绘画记录能力尚未发展起来。中班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观察开始向有意注意发展,手指的精细动作发展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观察能力、动作技能和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大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开始萌芽,观察记录能力和意识不断增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采用相同的描绘观察记录法,选择相同的观察记录对象,无疑对幼儿的发展失去了的理想促进效果。
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设计观察记录表格,小班采用拍照贴图和记录幼儿语言相结合的记录方式,或采用多种植物成长简图选择的记录方式;中班鼓励幼儿采用描绘的方式进行独立记录;大班幼儿则将测量、比较结合到观察记录中,运用图标、文字、数量等方式进行独立记录。
4.家园协作背景下开展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的方式研究
为了增进家园沟通,和谐家园关系,我们秉着幼儿园每个角色“全参与”的原则,以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为渠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家园协作活动。
(1)家长义工活动:我园部分祖辈家长来自农村或正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对农作物、蔬菜的种植与管理得心应手,于是,我们邀请他们作为志愿者,参与班级植物种子的收集、种植饲养活动的指导。他们协助幼儿购买种子秧苗;带领幼儿认识种子,教幼儿如何种植菜苗、如何进行分苗易株;与幼儿一起为种植园翻地,搭建攀爬架,设置防蝶网、自制浇水设备等。年轻一代家长则利用“客座教师”“故事妈妈”“游戏爸爸”平台,组织幼儿开展与果蔬有关的学习、游戏活动,如讲述蔬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制作美味水果沙拉等。
(2)家长开放活动:如小班级组为了鼓励幼儿均衡饮食,开展了“美味的青菜”烹调活动,利用在园种植的青菜,家长与幼儿在家准备了青菜美食近三十种,并利用课程博物馆进行图文展示交流,分享经验;中班班级组将半日开放活动主题定为“采摘节”,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瓜果收获,并将收获后的蔬菜果实进行艺术创造,做成表演区憨态可掬的人偶娃娃。在活动中,孩子们感受了和亲人、老师、同伴游戏的快乐,家长的自然、生活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迭代。
(3)自然亲子游活动:在幼儿园牵头下,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户外,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尽情嬉戏。如大班家长与幼儿走进雪堰雅浦橘园采橘,人手一个小布袋、一把小剪刀,或弯腰,或踮脚,或高站枝头,开心采摘;随手剥开吃上一片,满口香甜直沁入心田……体验植物、阳光、泥土与空气带来清新气息,放松身心;享受硕果欢悦的同时也促进了亲子间的协调配合,满载而归。
四、研究成效
(一)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幼儿在丰富的科学探索中悄然成长
关注生命是儿童的天性。在多样化、多方式的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活动中,幼儿增进对植物及其生长发展过程的了解,增进对植物生长条件的了解,在选种、栽培、管理、收获、品尝、制作等整个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增进情感和能力;他们更敏锐地关注到四季更迭、风霜雨雪,并爱用自己的方式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他们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艺术家,因为一花一树、一果一蔬,都会因为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意而变得别具一格;他们变得能说会道、乐意交往,尽情体验合作的乐趣……大自然犹如一座神秘的宫殿,让幼儿乐在其中,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他们悄然成长。
(二)且行且思,且悟且进,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
教师既是活动的支持者,也是活动的受益者。从把自然角、种植园当作可有可无的摆设到作为课程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观念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家长学习,向专业人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增进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增进了对幼儿天性的认识,增进了对幼儿科学探究的认识,增进了对幼儿的观察和表征能力的认识,增进了对活动指导时机和策略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在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中,教师真正理解了对自然的学习,不是搬用书本知识,不能坐而论道,而是要亲身实践,让幼儿投入种植、饲养等情境和过程,让幼儿带着情感去关注自己的成果,去呵护一种种不一样的生命。而这,是我们最重要的收获。
同时,课题组教师遵循“边做边学、边做边反思”的研究思路,在扎实推进课题研究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提炼研究成果。课题相关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3篇,省市区获奖7篇,并形成微课程故事、个案、观察记录、教育反思300余篇。
(三)用心相伴,携手成长,家园形成教育合力。
对家长而言,参与自然角、种植园实践活动,也是自身收获育儿理念和能力的源泉。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家长们不再简单地配合教师和幼儿园工作,而是站在孩子发展的立场上,和教师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他们和孩子一起种植,一起观察、记录,将自己变成孩子的玩伴和教师。他们协助孩子制作观察记录,认真地写下孩子在活动中的一点一滴;他们主动申请承担种植园的开垦和维护工作,家长之间主动建立交流网络,为班级工作、幼儿园工作出谋划策……在此过程中,家长也收获了新的教育理念,收获了专业的眼光,收获了与子女的亲情。
五、问题与展望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整个实践环节还有待进一步丰富、深入、细化,某些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所欠缺,还需进一步研究。例如:
1.目前开展的绝大多数是观察种植类活动,饲养类、采集类等科学探究活动还有待进一步丰富。
2.后期将充分挖掘幼儿园、家庭、社区的人才资源,以补充幼儿园生态教育力量,为专题种植、饲养等活动的开展补充兼职或业余师资力量。
自然角、种植园活动赋予幼儿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引导他们调动各种感官参与观察、积极探索,好奇好问,敢想敢做,并不断将观察所得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于整个幼儿园,我们期望自然角、种植园的创设和管理能持续发挥教育影响力。这种影响包含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包含幼儿主动学习和自觉发展的要求,包含家长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热情……教育追求无止境,我们正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