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于2018年1月设计立项,2018年3月被批准为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备案课题。
一、课题概况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纲要》指出:“尽量为幼儿创设探索和学习的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众所周知,这里的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环境能更直接地为他们的自主探索提供支持,自然界的很多资源本身就充当了很好的探索材料。
在幼儿园环境里,自然角、种植园是真实自然的,生机勃勃,变化万千。其中不仅有植物,还有与其共生的蚯蚓、蝴蝶、蜗牛之类的小动物,以及土壤、石块、水之类的环境物质,更蕴含着各种奇妙的科学现象。因此,在自然角、种植区开展的科学实践,为幼儿提供了充分自主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每个幼儿都可以从中享受真实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从而萌发自主探究的兴趣,获得初步的科学经验和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发现和自主探究的快乐。
然而,当我们用《指南》《纲要》的理念和观点来审视目前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相关活动时,会发现以下问题:
1.自然角、种植园是幼儿园重要的一种教学资源,但经常成为一种摆设,没有真正发挥其内在的教育价值。
2.自然角、种植园中开展的科学实践内容较为单一,绝大多数为种植实验,且内容大多由教师提供和管理,没有给予幼儿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幼儿缺乏主动性。
3.在幼儿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根据措施,来支持幼儿的探索。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结合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这片具有鲜活的教育资源广阔的天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组织幼儿开展系列化的种植、饲养、观察等科学实践活动。希望基于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活动的教育价值,从而提高教师对于幼儿科学活动的指导能力,建立多维研究机制,构建互动的教育模式,让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动眼、动嘴,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多层次、多结构、多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概念界定
1.自然角:本研究中的“自然角”特指幼儿园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开辟一角,作为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实验品之用,它是幼儿认识自然界的一个窗口。
2.种植园:本研究中的“种植园”特指幼儿园种植园,即教师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交往性、探究性的种植环境,投放适宜的种植材料与种植工具,支持幼儿采用小组或个人的活动形式自主地操作、发现、探索植物生长历程的场所。
3.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是指幼儿、教师、家长等运用相关科学知识,在园本和班本自然角、种植园活动计划的引领下,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特点开展的种植、饲养、观察等科学探究活动,它具有材料多来自于自然、内容适宜、操作和演示简便易行、能让幼儿在一定时间内感知到明显变化等特点。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帮助幼儿积极投身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中,从而发展科学探究,以及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综合能力,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教育素养,提升教师开发、实施自然角、种植园活动的能力,以及观察分析、有效支持幼儿活动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通过研究,积累一系列生动、适宜的自然角、种植园科学活动资源,形成鲜明的“科学教育”“生态教育”办园特色,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4)通过研究,将幼儿园利用生态环境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教育理念与策略向家庭教育渗透,构建互动、合作、和谐的家园关系。
2.研究内容
(1)有效开发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环境资源的策略研究
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实地考查、访谈等方式,充分倾听幼儿的想法、意愿,改变以往简单呈现、单纯观察为主的自然角、种植园环境创设方式,和幼儿共同建构丰富多彩、动态发展的幼儿园生态环境,帮助幼儿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中自由探索自然的奥秘,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框架。
(2)开展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的形式和方法研究
我们将立足儿童早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从幼儿兴趣和生活环境出发,开展适宜各年龄段幼儿的自然角、种植园一系列科学实践,包括种植、饲养、观察等。并将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筛选、组合最后逐步形成小、中、大年龄段独具特色的科学探究活动资源包,使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活动有一个载体。
另外,我们也将研究如何将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中的探究内容延伸到生态环境之外,与集体教学活动、个别化学习活动等环节渗透、融合,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师在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过程中的支持策略研究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通过对大量活动案例的研讨和反思,研究操作材料的提供、探究活动开展的形式、教师有效的介入指导策略等,寻找自然角种植园科学探索活动的突破点,创设支持性的幼儿科学教育环境。
(4)家园协作背景下开展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的方式研究
家庭和幼儿园一样是幼儿科学学习的主要场所,影响着幼儿科学知识、技能的获得、消化和吸收。本研究将积极探索家园协作背景下开展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的方式方法,挖掘家庭教育资源,整合、凝聚教育的力量,全方位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方法与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至今近2年,具体通过分析准备、实践研究、积累总结三个阶段,具体研究工作、研究措施如下:
1.理论引领,在学习中进步
对理论的学习和对实践的总结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在这个课题中,我们主要引领教师开展两方面的学习,一是进行网络搜索、书本学习等,引导教师把握对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的概念进行认识与理解;二是转变教师的课程观、教育观、儿童观,使开发与实践的园本、班本活动更切合《纲要》和《指南》的精神,更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1)网络覆盖学习
课题开展初,要求教师就课题中的两个关键词“自然角种植园”和“幼儿园科学实践”进行网络搜索、相关书籍阅读、经验做法摘抄等,就搜集到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享、交流与汇总,由此研究现状,撰写研究综述。
(2)菜单自主学习
围绕幼儿园课程观、教育观、儿童观的问题,有针对地选择一些理论文章,将文章题目、来源以“菜单”的方式提供给教师,让教师们按需“点菜”,自主学习。
(3)问题探究学习
每次课题组研讨活动前,给予教师一些思考题,引导教师根据问题自主学习,寻求理 论支持并结合教学实践做好交流准备。组织“有图有真相”的研讨活动,让老师们带着问题的自主学习,在宽松、自主的氛围中解决实际的问题,也使每一次的研讨活动更具实效。
(4)名师引领学习
我们还经常邀请省、市学前教育专家学者、幼教名师来园指导,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专业性理论的引领。2018年1月至今,邀请了南师大王海英、王丽教授、《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老师、上海市特级教师陈定儿园长、常州市教科室教研员庄春梅、张丽霞老师等来园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多次指导。并与武进区蒋晓美名校长工作室、李晓芳名师工作室合作,长期参加教研学习。
2.实践探索,在问题中前行:
我们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论”为指导,以儿童发展为本,以儿童身边的自然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探究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开展实践研究。在前一阶段,主要围绕以下三部分研究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行动研究。
(1)有效开发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环境资源的策略研究。
我园场地宽阔,环境优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我们因地制宜,对园内现有的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利用、挖掘,将幼儿园创设成了幼儿科学实践的乐园。
①优化幼儿种植园环境
我园有一块专门供幼儿种植的小农场——“小神农菜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为了让每个班级的幼儿能更加自由自主、更加富有乐趣地参与种植,将研究初期的小菜园按班级数划分为32块大小相近的菜地,由各班幼儿自主认领、装饰及种植。我们采纳幼儿的意见、建议,人性化地为他们提供了就近取水、清洗的水池、随手可以取放的工具、可供休息和记录的石桌石凳以及能展示活动成果的个性化班牌等,为幼儿日常的种植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持。
②丰富班级自然角内容
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孩子认识自然的一个最直接途径。在“实用性”、“游戏性”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和幼儿、家长一起收集多元材料,改变平面化、突出立体化。帮助幼儿进行经验的自我整合和集体建构,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以课题组成员甜甜班(大班)自然角为例,共有以下几个板块:
l 七彩植物园:呈现各类观赏植物。
l 快乐农场:改变种植园地固定化、统一化的传统模式,用废旧物品制作美观实用的种植容器,供幼儿进行应季植物的种植。
l 种子乐园:提供了红豆、绿豆、花生、芸豆、菜籽等多种种子的实物,幼儿可以在此观察种子,开展种子发芽等实验。
l 大自然拾趣:散步之余,幼儿总是喜欢收集各种各样有趣的自然物,有时是广玉兰的果实,有时是几片落叶,一枚石子……我们鼓励他们将这些自然物陈列在这里,一起寻找它们的来源和奥秘。
l 奇妙魔法园:幼儿可以在此动手动脑,开展一系列自然角小实验,探索自然规律。
l 动物好朋友:展示幼儿从家中带来的金鱼、乌龟、泥鳅、龙虾等小动物。
③创设绿色生态公共区域
在园内的公共区域中,我们为孩子创设了绿色生态气息浓郁的大环境:在园门、门厅、走廊,我们都摆放了季节性植物或花卉;建筑拐角处巧妙设计“趣味根艺展”“绿色环保棋”等游戏情境,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走廊墙壁上悬挂着幼儿自己制作的种子粘贴画;展示墙呈现着种植活动的精彩瞬间等等……幼儿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激发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增强感知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
(2)开展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的形式和方法研究
①优化 • 园本田园种植活动
在种植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收集生动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优秀活动方案,按年龄段分类整理,扩充进我园种植活动资源集,同时在平行班级推广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将活动进行优化,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小班开展了:认识农具、神奇的种子、种植生菜、蔬菜拓印……
中班开展了:大蒜哥哥葱弟弟、土豆种植季、向上攀援的茎、种蚕豆……
大班开展了:神秘的土壤、菌类大本营、植物怎样过冬、老丝瓜的秘密……
种植过程是幼儿亲近自然的过程,也是幼儿关注、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现的过程。在田园种植这项有温度和有情感的活动中,幼儿收获的不只是能力和知识,还有情感和态度。
②拓展 • 班本生成性“绿色微课程”
广阔的大自然为幼儿提供了无尽的自然科学教育素材。结合课程意识、结合游戏精神。在实践中,我们努力追随孩子的兴趣和发展需要,鼓励孩子自主发现和探索,将自然角、种植园中的探究内容延伸到生态环境之外,与集体教学活动、个别化学习活动等环节渗透、融合,从而引发衍生出更多与主题相关联的“绿色微课程”。如:
木耳变形记
散步时,舒舒班的孩子们在一棵树树干的背阴面上发现了一些木耳。这个发现,一下子在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老师挑选了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和孩子一起,开始了关于木耳的探索发现。
1.木耳为什么只长在树干的一面呢?
老师购买了菌类植物包,请孩子照顾菌类植物。当这些普普通通的营养土中生长出黑油油的木耳、白乎乎的蘑菇、褐色的香菇等不同的菌类植物时,孩子们兴奋不已。在菌类植物成长过程中,孩子们逐渐了解了菌类植物的生长习性:菌类植物没有叶子、不结种子、不开花、一点绿色都没有,喜欢阴凉潮湿、通风的地方,太阳照多会枯萎。他们也从中得知,大树上长木耳的一面刚好在背光阴凉潮湿的地方,符合了菌类植物的生长环境,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孩子的问题迎刃而解。
2. 树干上结的木耳怎么和超市里的不一样?
老师和孩子一起开展了“泡木耳”小实验。孩子们一下子又兴奋起来:还有哪些东西会像木耳一样遇水膨胀呢?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从家里带来了豆子、红枣、茶叶、紫菜、香菇、银耳、胖大海等,投放在“奇妙魔法园”。丰富的材料,让孩子直接感知了物体的遇水膨胀现象。
3.还有哪些食物像木耳一样是黑黑的呢?
老师和孩子一起收集、了解黑色食物和他们的营养价值。种植木耳、收集资料的过程,更是让孩子们接受了、爱上了黑色食物,无形中改善了他们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正如上述事例,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从班级、课堂中走出来,带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走进自然角、种植园这片绿色天地:他们用手指翻开小花小草,寻找《蜗牛的秘密》;在踏青赏春的间隙,《挖野菜》,品尝春天特有的鲜美;自然角的碗莲凋谢了,长出了小小的莲蓬,孩子们对莲子兴致勃勃地展开了新的探究,《爱莲说》应运而生……“绿色微课程”的生发,不仅给了幼儿自主探索的权利,也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如何让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
(3)家园协作背景下开展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的方式研究
为了增进家园沟通,和谐家园关系,我们还以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为主题,开展了多样化的家园互动活动。如:
家长义工活动:他们走进幼儿园,协助幼儿购买种子秧苗;带领孩子认识种子,教幼儿如何种植菜苗、如何进行分苗易株;与幼儿一起为种植园翻地,搭建攀爬架,设置防蝶网等。他们还利用“客座教师”平台,为幼儿开展教学活动,如讲述蔬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美味的菜谱等。
家长开放活动:如小班级组在收获的季节中邀请家长参与班级半日活动,与幼儿共同参与收获,将收获后的蔬菜果实进行艺术创造,做成表演区憨态可掬的人偶娃娃。中班级组为了鼓励幼儿均衡饮食,开展了“美味的青菜”烹调活动。利用在园种植的青菜,家长们与幼儿一起在家准备了各类菜肴数十余种,活动当天进行图文展示交流。孩子们感受了和亲人、老师、同伴一起活动的快乐,家长也获得了来自幼儿园的自然、生活教育理念。
亲子游活动:在幼儿园牵头下,家长们利用节假日带孩子们走出户外,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尽情嬉戏,体验植物、阳光、泥土与空气带来的各种感受。如在丰收的秋季带领孩子们走进农家橘园,开展采摘橘子的活动。满园的橘子让孩子们欣喜若狂,他们观察橘子的形态;学习亲手采摘橘子;一起分享美味的橘子,体验着大自然带给自己的无限乐趣。
二、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一)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幼儿在丰富的科学探索中悄然成长
关注生命是儿童的天性。在多样化、多方式的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活动中,幼儿增进对植物及其生长发展过程的了解,增进对植物生长条件的了解,在选种、栽培、管理、收获、品尝、制作等整个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增进情感和能力;他们更敏锐地关注到四季更迭、风霜雨雪,并爱用自己的方式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他们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艺术家,因为一花一树、一果一蔬,都会因为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意而变得别具一格;他们变得能说会道、乐意交往,尽情体验合作的乐趣……大自然犹如一座神秘的宫殿,让幼儿乐在其中,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他们悄然成长。
(二)且行且思,且悟且进,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
教师既是活动的支持者,也是活动的受益者。从把自然角、种植园当作可有可无的摆设到作为课程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观念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家长学习,向专业人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增进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增进了对幼儿天性的认识,增进了对幼儿科学探究的认识,增进了对幼儿的观察和表征能力的认识,增进了对活动指导时机和策略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在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中,教师真正理解了对自然的学习,不是搬用书本知识,不能坐而论道,而是要亲身实践,让幼儿投入种植、饲养等情境和过程,让幼儿带着情感去关注自己的成果,去呵护一种种不一样的生命。而这,是我们最重要的收获。
同时,课题组教师遵循“边做边学、边做边反思”的研究思路,在扎实推进课题研究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提炼研究成果。其中,课题组成员金艺老师的论文《浅谈自然资源在科学启蒙教育中的有效运用》获2019年江苏省优秀幼儿教育论文三等奖。同时,共形成微课程故事、个案、观察记录、教育反思200余篇。
(三)用心相伴,携手成长,家园形成教育合力。
对家长而言,参与自然角、种植园实践活动,也是自身收获育儿理念和能力的源泉。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家长们不再简单地配合教师和幼儿园工作,而是站在孩子发展的立场上,和教师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他们和孩子一起种植,一起观察、记录,将自己变成孩子的玩伴和教师。他们协助孩子制作观察记录,认真地写下孩子在活动中的一点一滴;他们主动申请承担种植园的开垦和维护工作,家长之间主动建立交流网络,为班级工作、幼儿园工作出谋划策……在此过程中,家长也收获了新的教育理念,收获了专业的眼光,收获了与子女的亲情。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设想
1. 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整个实践环节还有待进一步丰富、深入、细化。例如,目前开展的绝大多数是观察种植类活动,饲养类、采集类等科学探究活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 目前课题研究活动集中在课题组成员班级,因此取得的资料比较零散,价值也比较有限。下一步将加强由试点班级向全园的推广和应用,在实践中继续积累更多的案例资料,并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归档,形成具有丰富性和延续性的各年龄段资源包。这样也可以加强课题研究成果的普适性,以便未来更好地推广应用。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
下阶段,我们的课题研究将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教师在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过程中的支持策略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教育素养,提升教师开发、实施自然角种植园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以及观察分析、有效支持幼儿活动的能力。
二是丰富幼儿园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的形式。除了现有的园本种植活动、班本“绿色微课程”,还可以增加园级生态文化节日(如丰收节)、家庭自然科学小实验等活动。另外在种植活动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创设更多有难度的种植要求,如开荒、划分土地、播种(点种、苗种、扦插等)、测量、施肥、捉虫等,帮助其在具体的情境中收获丰富而生动的经验。
三是要进行相关人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我们要充分挖掘幼儿园、家庭、社区的人才资源,以补充幼儿园生态教育力量,为专题种植、饲养等活动的开展补充兼职或业余师资力量,为幼儿和教师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丰富多样的自然角、种植园活动充分解放了幼儿,拓展了他们探索自然的空间和时间,引导他们用眼睛仔细观察,用双手去自主操作探索,积极动脑、不断内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并用语言表述自己对于自然的认识和发现。 对于整个幼儿园,我们期望自然角的创设和管理能持续发挥教育影响力。这种影响包含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包含孩子主动学习和自觉发展的要求、包含家长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热情……教育追求无止境,我们正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