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阅读触碰心灵 文化培根自信
发布时间:2022-06-0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红

春光明媚好读书,墨韵飘香沁心扉。在全民阅读活动期间,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雨接受了“学习强国”的专访,回顾了她与诗词的结缘历程。古人常以诗来记录日常生活,杨雨认为诗词是最能够凝聚中国人文化自信的载体。

对于读书方式,杨雨推荐适合深度阅读的纸质书,可以边读书边思考,做一些笔记和读书卡。她喜欢阅读经典的长篇小说,比如前年读过《人世间》,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又重温了一遍。夜晚入睡前或在上下班途中聆听历史、哲学类书籍,也是她喜欢的方式。相较而言,电子书具有搜索功能,查阅资料、核对文献来源十分方便。

七八岁时,当第一次读到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优美文字与婉转韵律契合了多愁善感的少女心境,杨雨由此与古诗词结缘。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她渐渐地喜欢上了苏轼。通过研究苏轼的作品及生平经历,了解苏轼的情绪起伏、思想的碰撞与挣扎,杨雨懂得了苏轼旷达胸怀形成的深层次因素。她说:“不是谁生下来就可以看透一切,然后通达地对待一切,苏轼也曾遭遇痛苦绝望,最终却能够达到旷达的境界。我欣赏他不完美却保持本真的性格。”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脆弱、痛苦、绝望的时期,那么如何走出来呢?阅读苏轼的诗词,便可从中获取积极向上的力量与智慧。

诗词可以帮助人们更为全面细致地去理解所处的时代与环境,杨雨提出诗词不仅仅是浪漫、唯美、抒情的代名词,实际上,诗词更多的是日常生活。她进一步解释说:“在古代,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坐在书房里写诗的职业诗人,恰恰相反,古代诗人是在用诗来记录生活,包括生活轨迹、生活经历和观察世界的角度。”

孔子提出读《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杨雨认为,从诗词里可以学习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她说:“一个诗人,可以是政治家,可以是军事家,也可以是旅行者,诗词是其思想智慧的结晶。一个人的丰富阅历,除了源自亲身经历,也源自阅读。”通过阅读,与不同经历的人、不同时代的人对话,可以慰藉心灵,开启智慧。

诗并非在远方,也不是一种虚幻的浪漫,与此相反,诗是植根现实生活之中,对生活进行了深入观察和理解后,超越现实生活之上的一种浪漫,这是杨雨对于诗的理解。生活如同一面多棱镜,因为阅读所以懂得,人们可以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也更为宽容,处理事情也会更为通达。

杨雨谈读书

在浩如烟海的图书当中,杨雨向大众读者推荐《红楼梦》、《唐诗精华评译》(羊春秋)、《小王子》(童话),以及叶嘉莹先生的诗词鉴赏类图书。《杨雨说词》音频系列课对唐代至清代的词进行了系统鉴赏,读者也不妨去听听。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嘉宾,杨雨注意到一个现象,近期连续两季的冠军都是警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很多职业出现了文武双全的人才,这也正契合了对于古典诗词的一种理解:诗词不仅仅是属于诗人,而是属于每一个人。”杨雨感叹说。

在历届中国诗词大会上,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的人都表现出了优秀的诗词专业水准。“舞台上呈现了他们擅长记忆、理解的一方面,生活中他们还有擅长写古体诗词的一方面。”杨雨赞赏说,“每个人都可以是诗人,这才是诗与诗人的真谛。”

诗词是最能够凝聚中国人文化自信的一种载体,杨雨自豪地说,诗词创作和传播的载体是独一无二的汉字,兼备表意功能与表音功能,兼具生命美、视觉美、声韵美。

谈及中华诗词文化传播的影响,杨雨举例:“历史教授、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很喜欢杜甫,2019年他沿着杜甫一生的足迹,拍摄了《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英国BBC广播电视台播放,后来在央视纪录频道也播放了中文版。”

继而,她提到了法国前驻武汉总领事贵永华痴迷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趣事。贵永华在朋友圈中经常引用中国古诗词,还常根据当时的环境与心情化用诗词语句。2021年,贵永华还兴致勃勃地为第六季《中国诗词大会》出过考题。

关于文化自信,杨雨以自身经历为例证。2004年,杨雨在法国做过一个小型讲座,主题是关于法语诗歌和中国诗歌的格律美对比,现场效果非常好,人们敬意油然而生,是因为她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学者。杨雨说:“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化自信。”现在,杨雨讲诗词故事的系列图书已翻译为英语、尼泊尔语,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智慧。

摘自《学习强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