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成长档案,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记录幼儿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再现幼儿独特的成长过程的一种文本呈现形式。幼儿成长档案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及实施个别化教育的依据,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要实现个别化教育,教师必须要了解幼儿发展的特殊规律,对其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形成观察——评估——目标——教育——观察的螺旋式循环发展的基本模式。“幼儿成长档案”在个别化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认识幼儿、研究幼儿、修正自我、改进自我的空间,是帮助教师了解幼儿个体的有效载体,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制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制作,科学地使用成长档案,教学相长,实现师生双赢,共同发展。
一、 收集资料的过程为教师全面观察了解幼儿个体发展现状提供了
机会
个性化发展既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教育中收集、积累、记录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及各种作品,成为评价者开展个体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资料的收集,教师在自然的环境中观察、了解个体的学习和发展,档案资料为教师提供了正确有效的信息,使教师对班里每个孩子的发展现状了如指掌。教师根据每个孩子的需要、兴趣、能力再来设计、实施活动,努力使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与满足。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观测、收集的素材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幼 儿 成 长 档 案 的 素 材
|
|||||
生长发育方面的材料 | 智力发展方面的材料 | 操作能力方面的材料 | 语言发展方面的材料 | 认知发展方面的材料 | 艺术活动方面的材料 |
身长
体重
视力
牙齿
动作
血色素
|
对幼儿进行的各种智力活动的记录。如实验中的记录卡、自制的图书等 | 不同时期操作活动的作品的照片。如插塑、积塑、小型积木、自制玩具、计算操作卡等 | 幼儿的讲述、背诵、同伴交谈以及对问题的回答等 | 对数、物体形状、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认知、自然探究活动资料、幼儿值日、同伴合作等社会性发展的资料 | 绘画、纸工、泥工等美术活动作品,歌唱、舞蹈以及对幼儿文学作品的再现活动的资料 |
二、记录信息的过程为教师孕育美、创造美,展示自身艺术才华提供了发展舞台,同时对教师的材料、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挑战。
记录是制作成长档案最重要的步骤。由于每个幼儿所拥有的原始资料的项目不同,因此评价者所采用的记录方法及评价的标准也是多元的。常用的记录方法有:纯文字记录、录音、照片、幼儿作品、各种测验和调查结果等。幼儿成长档案打破传统中采用整齐划一的学期报告单形式,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如“老师我想对你说”(由家长记录孩子对教师的评价或期望)、“幼儿活动观察记录表”、“宝宝日记” 、“成长足迹”(由教师、家长记录孩子发展的寻常时刻)、还有“老师的话”、“夸宝宝”、“进步卡”、“赏识卡”、“关怀卡”、“妈妈感动卡”、“成长发育曲线图”、“妈妈和孩子的对话”、“这是我想得到的礼物”、“家园信息快递”、 “家园交流站”(家园以书信的方式沟通)等。但是如何把幼儿资料袋中原始零碎的材料,组合成优美、可观性强、富有艺术感并有珍藏价值的档案呢?这就需要教师预先进行统一完整的规划,运用个人的艺术智慧,调动审美能力进行装饰组合,并不拘泥于固有形式,尽量发挥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独巨匠心的园丁可以在花园里栽培出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的花一般。我们的做法有:选择富有艺术感的信纸、便签纸等作为教师、家长的留言条、记录纸。在孩子稚拙的富有保留价值的作品上以彩色笔勾勒出线条,用彩色小纸片记录幼儿的作品说明,并粘贴。在整个画面上用小几何图案贴出奇异抽象的人花树草进行装点。用彩色卡纸剪出大的色块,上面写上教师的寄语,并用卡通图案装饰。
幼儿的成长档案的内容渐渐丰富起来,但我们又出现新的困惑: 各类作品和活动照片体现的大多数是幼儿比较显性的能力发展,很多的幼儿隐性能力、内在的变化,例如幼儿的情感、思维、各种意识等发展,怎样在成长档案中体现呢?我们感觉到要全面地体现幼儿的成长轨迹,除幼儿的作品和照片外,把观察记录纳入幼儿成长档案是很有必要的。如教师可以在作品旁边记录下作品产生的背景、教师对该作品的意见和幼儿自身对该作品的意见。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幼儿思考:你是如何创作这项作品的?你觉得有不满意的地方吗?以后想不想再修改?鼓励幼儿口述他的想法,并现场进行记录。教师还可以用精练简短的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意见,主要是回答以下问题:这项活动是由教师先开始的还是幼儿自发的?对幼儿来说,这是一项突破吗?这项作品是否代表幼儿在某一个特定结果或目标上有进步?这项作品是否显示幼儿能在新的情况下运用或是扩展已知的观念和技巧。教师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述力顿时为成长档案锦上添花,浏览时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个极富个性的鲜活的幼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三、分析信息的过程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促使教师审视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1.“幼儿成长档案”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
教师通过整体分析“幼儿成长档案”里储存的信息,可以了解到每一个孩子独特的思维特点、特长爱好、能力以及弱点等,因人而异地提出发展的目标,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来设计活动,激发幼儿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以往的集体教学中同一个教师使用同一本教材只能面对班里发展水平适中的一些幼儿,对其他幼儿只能降低要求或追赶学习的进度。我们在整理分析幼儿档案的基础上,结合班级的实际提出了:1、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及结构上的差异,分解教育目标确定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在使教育目标与幼儿整体发展水平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照顾了个别差异。2、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将集体活动,分组活动、个别活动有机的结合,进行分序的指导。如:《能干的手》这一主题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了集体活动《大手小手》,同时又分层次地创设了分组活动的环境,并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材料,照顾了每个幼儿的需要,促进了幼儿的个别化发展。再将幼儿的操作材料即学习成果纳入成长档案。教师通过分析信息—设计活动—开展活动—收集、整理资料,客观地评价不同时间不同活动状态中的幼儿各类表现,从而掌握幼儿动态的发展信息,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正确的评价中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2.分析幼儿成长档案促使教师审视教育过程,反思教育行为
幼儿成长档案不仅能够真实记录孩子的点滴变化及成长过程,还能再现教师的个别化引导策略,它为教师进行有目的、有针对的“帮”、“教”、“引”及时提供了有效信息与客观依据,帮助教师分析自身的教育行为与经验,鼓励积累与提炼、批评与反思。通过分析幼儿生活中点点滴滴,让教师回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观测幼儿对教育行为的反应是否积极,师幼双方能否获得良好的发展,从而审视自己的教育后果,反思自己的教育技能和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修改自己的教学策略,由原来注重教变成了注重幼儿的学,由原先注重幼儿学习的结果转变为注重幼儿的活动。同时教师为了科学地观察记录分析幼儿的行踪,必须不断地寻找相关资料、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平时的点滴积累中,教师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逐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
四、交流信息的过程促使幼儿进行自我评价,为家园紧密合作和交流提供了平台
1.交流中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幼儿正处在自我概念的萌生期,格外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他们对成人的评价非常的敏感,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经常得到成人肯定和鼓励的幼儿能产生自信心。伴随着个性的形成,自信心的增强也会促进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综观孩子的成长档案,我们发现,教师对孩子说得最多的是“你一定行”、“再试一试”、“你太棒了”……对孩子的操作记录本无论结果如何都会给予一定的肯定:当孩子稍有成绩时,档案袋的“希望”一栏里有老师微笑的脸、有老师塑起的大拇指;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档案袋的“希望”一栏里有小朋友紧握拳头鼓励的图片、加油的图片。当幼儿翻阅自己的成长记录本时,对比自己每个年龄段的作品、轶事,他们或多或少地感觉到自己的成长,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变化,并积极改善自己的行动。如孩子们从“教师寄语”中知道自己的优点、不足,会潜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初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判,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良性循环中逐步改变自己不良的言行。“我能……” 一栏中通过让孩子们用照片、绘画亲自介绍自己的能干之处,使他们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在把自己的成长档案与同伴交换浏览的过程中,他们正确认识到他人的优点与长处,激励自己改进和完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观。
2.交流为家园及时沟通与亲密合作开辟了全新的渠道
档案袋发放,使家长在第一时间了解幼儿的近期发展状况,及时教育孩子,使家园合作不再是一句空话。实践中,教师利用成长档案每隔一到两周与家长进行互通,使家长能从档案记录中及时了解幼儿的各个阶段表现,他们发现孩子的问题和有进步的地方能及时主动与教师沟通,商议对策,寻找最适合适宜的家庭教育方法。在获得成功的体验后,他们积极成为了幼儿档案的收集者。他们把孩子在家的对话、图画、手工,有趣的家庭逸事及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运用多种方法记录下来,并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阅读分析,及时捕捉孩子们感兴趣的“信息”,互动生成了新的活动主题。家长因为也参与了其中,所以他们经常会关心孩子们最近的学习情况,主动与教师交流。这跟以往配合幼儿园主题活动感到麻烦、不理解的情景,大相径庭。例:在小小运动会开展后,老师用为每个孩子搜集了活动的点滴资料:孩子的动作、语言、表情、结果、心情,用文字、图片、录象逐一记录在案,写上老师的点评和孩子的自我评价,并精心勾勒,装饰,在第一时间发放给家长。通过分析活动材料,家长及时了解到幼儿在园的活动信息,,观测幼儿的体能发展水平,体会幼儿的活动参与态度,教师对活动的看法。家长有疑问及时与教师沟通,更好地进行家园协调。
幼儿成长档案是幼儿发展水平的整体评估。幼儿园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它改变了以往的评价以量化评价为主的模式,避免幼儿为接受既定的内容而学,重视教育过程中的不可测性和个别性。档案制作的目的,是把目光聚焦于幼儿个体发展过程中的特长与成就,而不是从消极的观点出发,专门去发现孩子的问题、失败和缺点。它反映的是孩子的兴趣、态度以及活动中的努力、进步与成就,对幼儿个性和谐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制作成长档案的过程是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过程,也是家园教育价值观统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教育光靠教师的单个力量毕竟有限,它必须把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串联起来,统筹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积聚家园智慧,为了幼儿的成长自觉融成一股合力,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全方位地提升自己,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