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机关幼儿园 戚清波
社会规则和日常生活规则的教育是幼儿阶段社会性教育的重头戏,合理的常规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必要保障,制定常规的目的不是为了做一条捆绑孩子的锁链,而是为了让孩子在有序的生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必然对许多规则不理解、不适应、不能自觉遵守。但这个阶段,也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性阶段,错过了这个时机,再来进行纠正、培养,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非常吃力的,对于幼儿来说,也是于身心健康不利的。因此如何让理解能力差、自控能力差的小班幼儿内化和遵守必须的规则,我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常规教育情感化、游戏化,让幼儿萌发“我要做”的欲望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天真可爱,有着“泛灵化”的认知特征。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与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我们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以情感为切入口,激发幼儿遵守常规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午睡时,孩子们脱下的鞋子乱七八糟地放在走廊里。怎样引导孩子把鞋子放整齐呢?于是我和配班教师合作表演了一个小小的情景剧,先出示一双哭泣的小鞋子,然后充满关爱地询问:“小鞋子,你为什么哭呀?”小鞋子说:“小朋友要睡觉,可是把我到处乱扔,我也要睡觉呀。……”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住了,然后我用充满爱心地语调介绍小鞋子要睡在哪儿,如何摆放。幼儿有了关爱鞋子的情感,他们很自觉地把鞋子整齐地放在床沿下。偶尔有孩子没放好,只要轻轻提醒一句:“小鞋子哭了。”孩子就会很快放好鞋子。这样的方式对于小班幼儿非常适用,“小椅子轻拿轻放,不然它和地板宝宝都会疼的”、“玩具宝宝玩完后要送回家,箩筐妈妈在等着它呢”,这些温馨的提示语都是“情感化”教育的应用,幼儿非常乐于接受,爱的种子也在孩子们心中悄悄萌芽。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如果把各种规则转换为有趣的游戏方式,可以让幼儿欣然接受,自觉地遵守规则。比如使用记号笔后,如果不及时套上笔套,笔油很容易干掉,而笔套,也很容易在使用过程中丢失。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把笔套比喻成笔的帽子,请幼儿拔下笔套后要及时戴在笔杆头上,用完后再及时套好笔尖,并编了一首儿歌:“拔笔套,戴帽子,用完以后盖盖好。”简短的顺口溜,涵盖了使用记号笔的要求。幼儿出于对“笔宝宝”的关心,怀着一种游戏的兴致,对这个常规印象深刻,非常自觉地去做。洗完手后洒水入池,可以一边洒一边说:“一二三四五,小手水洒干。”或:“五四三二一,洒水入池中”等,幼儿感到很有趣,很乐意去做。
二、常规制定内需化,让幼儿理解“为何做”
在许多情况下幼儿违反规则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因为他们对那些由成年人制定的规则并不十分理解。因此,如果只是教师一厢情愿地制定规则,不考虑幼儿的理解和接受情况,那么这种规则导致误解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我们应该由成人包揽制定常规的做法,改变为有些常规可和幼儿一起制定,让幼儿结合实际,体验规则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使教育要求真正转化为幼儿的生活需要。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使常规更符合幼儿的需求和实际,加深幼儿对常规意义的理解,从而提高遵守常规的自觉性,也可以让幼儿在制定常规的过程中,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洗完手后,如果不把水洒在水池里,水滴在地砖上,地上会很滑,有安全隐患。于是我请幼儿观察他们洗完手后的地面,请他们说说这样的地面会发生什么事。孩子叽叽喳喳地说:“会滑跤,会摔破头的。”于是我问:“那这么多的水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一时愣住了,经过思考、讨论,知道了这水是从小朋友手上滴下来的。“那怎样不让水滴在地上呢?”这个问题又引发了大家的讨论。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给幼儿铺就一个台阶,幼儿经过层层推理后,深刻理解了“洗完手后要把水洒在水池里”的意义,也能自觉地遵守这一常规了。
三、常规要求具体化,让幼儿知道“如何做”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我们进行了要求,但孩子们还是会违反常规。深究原因,是孩子们不知道究竟怎样做,特别是小班的幼儿,理解能力差,如果只是语言提示,则收效甚微。比如刚入园的孩子,常会把积木混放一起,教师的一句“把积木宝宝送回家”并不能使幼儿改正错误。如果在积木筐上做上相应标记,并示范如何按照标记送积木,或请幼儿送一送,再讨论一下对不对,以使幼儿理解更深刻。幼儿明白了到底应该怎么做,自然就能分类摆放积木了。
又如手工课,幼儿剪下的纸屑会满桌满地。我们一方面引导幼儿观察转着剪和直着剪的区别,知道转着剪可以减少纸屑,有学习转着剪纸的欲望;另一方面,我们在每张桌子上都放了一个贴有“废纸入筐”标记的小筐,让幼儿及时放置废纸。在操作过程中,幼儿又发现有的纸条太长了,小筐都放不下,怎么办呢?经过讨论,大家有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长纸条揉成团后放入小筐。这样,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要求,很好地解决了纸屑满地的问题,还提高了幼儿的操作能力,发展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上我们不失时机的赞扬,幼儿更有了班级小主人的责任感和喜悦感。
四、合理运用暗示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
所谓常规,必须常抓不懈,因为孩子好动,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如果认为只要提几遍要求,幼儿就能遵守常规,形成良好的习惯,那就错了。教师应该合理使用暗示教育法,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独具匠心地选择暗示策略和技巧,从而保证常规要求更易为幼儿接受和遵守。
(一)积极的语言暗示法
一个宽容的和接纳的外在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育,形成对社会的良好认识、情感和行为,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与外界互动。当幼儿表现好的方面时,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要及时表扬,让幼儿受到鼓舞,增强信心和动力,乐于向积极的方面发展。比如在孩子洗完手后,教师说:“小朋友把水都洒在池子里,地面上干干净净,大家也不会滑跤了,真是懂事的好孩子。”这样让幼儿有了成功感,强化了遵守常规的意识和行为,也使师幼关系更融洽,教师自己也会有愉快的情绪,进而对以后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幼儿出现违反常规的行为时,消极的制止和纠正都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激起幼儿的逆反心理,在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需要之间造成了矛盾和压力,也使师幼之间关系紧张。因此,教师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婉转地提出要求,对幼儿流露出自己的挚爱和期待,让幼儿感受到亲切、关爱。比如有幼儿不认真参与活动,教师不是直接点名批评,而是说:“我们班xx小朋友学习真认真,小眼睛盯着老师,会动脑筋回答问题,学本领学得很快,相信别的小朋友也能做到。”这样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即直接告诉他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如何做和做什么,从而让幼儿克服消极因素,向好的方向努力
(二)积极的行为暗示法
身教胜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的日常行为是幼儿成长初期最经常、最直接、最具有权威性的影响源。这里既有积极的教育,也可能有消极的影响和负面效应。因此,教师对幼儿的要求,应是以对自己更严格的要求为前提的。如:要求幼儿有礼貌,首先自己要积极主动地使用礼貌用语,做到见面先问候,请幼儿做事后说谢谢等;要求幼儿喝水先排队,自己也要遵守这项规则,而不是拥有特权;要求幼儿收拾玩具、整理活动区域,教师也要配合相应的行动。教师要时时刻刻把自己处于与幼儿平等的位置上,身体力行自己所提出的倡议,以自己的行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积极的环境暗示法
“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老师”,环境暗示可以使幼儿间接地接受教育。我们应努力让幼儿置身于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之中,获得各方面的积极暗示。比如在各个区域的入口处贴几个鞋印或其他表示人数的标志,就可以起到限制活动区人数的作用;在每个区域用幼儿理解的方式,比如图画或图文并茂来诠释活动规则,则有助于幼儿遵守活动规则;优美的音乐可以表示活动的转换,而不必教师大呼小叫;在集体活动区域做上适当标记,就可以自动提示幼儿如何团坐下来。又如干净整洁的环境中,人们很少作出影响环境卫生的行为,因此我们要求幼儿讲卫生爱清洁,首先必须提供干净整洁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可以起到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的作用。又由于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不断重复的,效果也是持久的、实在的。
此外,好的教育环境必须具备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需要家庭、幼儿园各方面因素的协调统一,需要家长和教师整体教育意识的确立。因此,教师除了在园巧抓常规教育,还必须和家长积极沟通,及时反馈教育动向,反馈幼儿信息,交流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经验,使家园教育具有一致性,让幼儿在家园和谐的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显示着他的品德、修养、能力,甚至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门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反思、勇于创新、充满爱心的工作。随着幼儿身心发展,我们应逐渐培养和增强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实现从较多地接受外部暗示到表现出或形成更具主体意义的自律倾向,这是我们常规教育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