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机关幼儿园 陈唯红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从来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的。
幼儿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学前期是接受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他们对于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善于模仿成年人的行动,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形成动力定型即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幼儿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不论是好是坏,都会有很大的惯性力量。幼儿能与同伴一起愉快、友好地玩,不争夺玩具,不打人骂人,能关心帮助同伴,就有助于形成“友爱、爱集体”的道德品质;幼儿从小听从成人的教育,能独立自我服务并帮助成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就为将来守纪律、爱劳动奠定了基础。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习惯并不感到困难,然而到成年已经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想要更正就变得十分困难。
可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切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这对于小班幼儿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我自己的实际工作与大家一起谈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紧绷“安全”这根弦,关注孩子的生活细节。
小班幼儿年龄小,安全意识差,缺乏生活经验,对于新奇的东西总是敢于冒险。所以,我们时时都提高警惕,把握好安全这一关,及时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我们在平时做到:口勤、眼勤、手勤,口勤就是反复讲解,反复提醒,每时每刻都把安全放在嘴上;眼勤就是一般说的“耳听八方,眼观四路”只有幼儿的一举一动都在老师的视线之内,才能对一些危险情况及时看到,及时制止;手勤就是把有危险的东西及时处理好,由于我们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观念,因此杜绝了一切事故的发生。
二、结合出现的问题,寓良好习惯的培养于活动之中。
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的缘故,在游戏时争夺玩具的现象时有发生,往往搞的大呼小叫、乱成一团,为此,我们挑选了品德教育故事《玩具一起玩》、《我们都是好朋友》等,教育和引导幼儿学习与伙伴商量,学说:“让我玩一下好吗?”“我们一起玩吧”等请求和商量的语句。这些与幼儿生活游戏经验贴近的品德教育故事,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们为抢夺玩具而发生的争执越来越少,他们在一次次练习运用“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好吗?”“我们一起玩吧”中,尝到了商量‘合作’的愉快滋味。
三、抓住细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小班的孩子对于许多生活的知识他们并不懂。比如:在拿椅子时,他们常常会用一只手拖着椅子走,并会对椅子和地板摩擦而发出的“吱吱”声非常感兴趣,一人这样做,其他幼儿也会纷纷效仿。为此,我与幼儿进行了一次谈话,我先请刚才拖椅子的小朋友来仔细观察一下被椅子拖过的地板有什么变化,并讲了这样做的危害——小椅子很伤心、很痛,地板也不高兴,不喜欢;再引导孩子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小椅子搬得又方便,又轻巧,并请正确的孩子做示范;接下来我引导孩子说说搬椅子的方法,怎样双手拿椅子,怎样轻轻放椅子;然后请小朋友做给我看,有时我还请个别幼儿来做“小小督监员”,这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幼儿形成了正确概念,有了可效仿的榜样。慢慢地,拖椅子的现象没有了。
对于班里有些幼儿的偏食、挑食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我们在进餐环节中紧紧抓住保教结合应“重情轻理”的原则。通过关注、支持、理解和示范,让幼儿在一种无压力的状态下进行进餐。如针对幼儿的不同食量,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于进餐量较小,进餐速度慢的幼儿,我们通常先发放饭菜,且饭盛得少一点,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对于进餐量较好,但吃吃玩玩的幼儿,我们边观察边提醒,积极引导。对于在家喂惯了的幼儿,我们在他自己吃的基础上,适当喂喂他们,使他们能按时完成进餐任务,保证营养供给。另外,轻松、愉快、有趣的用餐氛围往往有助于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比如:平常我发现孩子们对广告用语“今天你喝了吗?”很感兴趣,于是我把它运用到了喝豆浆的时间。当幼儿喝完豆浆来放杯子时,我都会问“今天你喝了吗?”这样一来,那些不爱喝豆浆的孩子也都争先恐后地把豆浆喝完,跑到老师面前来参与这样一个游戏环节。
由于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增强了,行为习惯正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各项活动井然有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