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故事教学尝试一二 爱听美妙的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幼儿文学中的一类。因为它丰富、曲折、有趣的情节、优美生动、诙谐逗人的语言以及出人意料的感染效果而深受孩子的喜爱。同时,它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以及教育的价值也是幼儿教师偏爱的原因。 在参加语言课题组后,我对故事教学不再是以前老套而又肤浅的看法、想法和做法了,而是眼前忽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故事教学的魅力和价值如此之大,故事的教学方法如此之多。所以,我想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点心得和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选择的内容要避免盲目性,应从故事的可读(听)性、幼儿的年龄层次方面考虑。 1)故事的可读(听)性。可读(听)性涉及故事语言的难易程度、语言结构的复杂程度、故事内容的精彩程度和故事的长度等因素。判断故事的语言难易程度应以幼儿的现有水平为依据。幼儿是通过理解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进行语言习得的。因此,故事语言的难易程度应控制在幼儿的语言水平之内,又要包含新的语言知识。如果幼儿理解不了故事中大部分语句,再精彩的故事也会令他们失去听或读的兴趣。此外,图片和体态语言也是帮助幼儿听懂有定语言难度的故事的有效手段。从结构和内容上看,应选择逻辑清晰、内容浅显、有趣的故事。从小班到大班,故事内容的复杂性应该是呈梯度上升的。从故事的长度来看,用于课堂讲述的故事不可太长,因为听故事是个紧张兴奋的过程,幼儿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太长的故事会使他们疲倦,失去听讲的兴趣。书面阅读的故事可以稍长些,因为幼儿可以重看前面的内容。另外只有情节突出的故事才具有可读性,大段的描述是运用故事教学时所忌讳的,用于幼儿教学的故事尤其如此。 2)幼儿的年龄层次 二、分析教材,挖掘内涵 三、设计活动,寓教于乐 活动的设计是故事教学的关键。语言教学环境下的讲故事”不同于作为娱乐消遣的“讲故事”。后者的主要目的是“乐”,除了听或读以外,一般没有其他活动,而前者可以说是“寓教于乐”,“教”才是目的,围绕故事所展开的各项活动是达成“教”这目的的途径。 2)艺术的渗透,自由的创编,激发情感 在故事教学完成的基础上,可让幼儿根据故事进行自做贴画组合,也可让他们续编故事或着分角色进行表演,这样既理解了的故事,又巩固了内容,并使幼儿获得愉快的积极情感体验。活动中,老师要及时的给予幼儿肯定,敏感的观察他们的反应,这样不仅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整合课程是人本的、综合的、真实的、互动的,它能使幼儿在多领域内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提升,满足发展的需求。同时能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各项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讲故事时教师身体语言的运用可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提高故事的理解度。讲故事比读故事更具个性特点,教师可观察儿童的反应,并随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如重复和辅以动作等。讲故事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口语水平和较高的表演才能,对于口语水平一般的教师,应在讲完故事后,多让幼儿听录音磁带,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表达活动。例如,可让幼儿根据图画复述故事或简单描述人物或事物、为故事添加些内容、根据故事内容分角色表演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也有益于训练幼儿的推理和想像能力。为降低活动的难度,激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当幼儿试图复述故事时,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这些活动应尽量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此外,幼儿是喜欢表演从录像中看到的短剧和故事的,通过表演他们将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 教师的问题应该具有可思性、想象力、推理性、双向性、幽默感等,改变选择性提问居多,一问到底,问题机械化等现象,使提问能启发、极力幼儿的思维,促进想象,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逐步引导幼儿养成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在思考中有发现,独立组织语言,使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教师必须能及时抓住幼儿的闪光点或出现的问题捕捉挈机,和孩子真正互动,使得教学生动活泼,具有时效性;对于幼儿的应答,教师能尽心有效提炼,给予幼儿语言艺术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这方面也是我所欠缺的,还需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