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 建立科学良好的班级常规 常州市武进区机关幼儿园 居小云 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建立,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面之一。 以前,我们也抓常规,但总是从我们老师管理班级的角度出发,以我们教育工作的便利为目的来建立常规,幼儿对常规只能“服从”,心理受压抑,厕所常常成了他们的自由天地。试行新课程后,强调了幼儿的个性要以幼儿为主体,实践中我经常难以把握常规的“度”。幼儿自主了,活泼了,但也松散,任性,许多幼儿期应有的良好习惯不易养成,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我体会到: 幼儿园新课程指向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它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幼儿年龄特点,身心发展为规律和保教内容为依据,加强德育和幼儿的实践活动,新课程方案设立的课程为此提供了各种教材。而且期望通过合理地综合地组织各方面的活动,使教育目标得到落实。有效地组织各项教育活动,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针对不同年龄幼儿,不同班级特点的常规,促进幼儿在流畅有序的一日活动中,全面发展。 小班和新中班,应把常规教育的内容重点放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遵守集体秩序和规则的内容。 中大班,在小班的基础上,选择高层次的内容,提出高层次的目标,以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各个班级幼儿情况不同,常规目标内容也不尽相同 2.以年龄特点为依据,建立有层次的常规 常规内容和规则的建立要注意循序渐进,要改变以前为了便于老师管理,把常规内容一股脑儿放下去的弊端,而是根据年龄特点,内容由少增多,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如小班幼儿可以在以下顺序中初步建立集体适应性常规: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主动与老师和同伴打招呼;能找到自己的座位;会自己小便;自己洗手;知道午睡要安静;能自行午餐;认识茶杯放置;高兴的吃点心……。完成的顺序,班级幼儿情况不同也可不一样。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行为习惯等的养成有反复的特点,常规内容必须随之不断完善、重复、持之以恒。随着幼儿在园活动的不断丰富,形式多样,可不断建立新的常规,去除不必要的常规。 3.以客观条件为依据,建立有效的常规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户外,又有室内,既有集体,又有分散,既有分组,又有自由,因此在环境创设和一日活动安排时,一定要考虑便于幼儿活动的常规。如我班教室较大,孩子可以自由走动,而厕所较小,我就分批或排队进厕所,以免幼儿争抢,也利于幼儿盥洗习惯的养成。 1. 重视幼儿在常规形成中,幼儿的主体作用 要让幼儿理解常规建立的必要,教师必须根据目标,有意识地选择课程内容,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来建立常规。如小班幼儿建立整理玩具的常规,就要通过情景:“积木为什么哭了”“送积木回家”这类教育活动,使幼儿知道不能随便扔积木的 道理,从而养成玩完积木后整理好积木的习惯。中大班幼儿,则可以通过对行为本身的正确与错误的议论、讨论,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从而指导大家的行为,这样的讨论,能激发幼儿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明辨是非,解决了问题,提高了行为的自觉性及各方面的能力。 以幼儿的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学习常规的最基本的方法,如我在建立“上下楼梯靠右走”这一常规内容时,用儿歌形式,把活动地点挪到楼梯前进行,幼儿通过实践理解了靠右走,不碰撞的道理后,就能自觉遵守。此项常规,幼儿还会互相提醒。又如幼儿吃点心这一常规,我对孩子提出问题,怎样使每个人都又快又卫生又舒服地吃完点心呢?孩子们讨论后,得出了一致的结果:先把椅子放在桌旁→洗手→拿饼干→入坐喝,这样的次序最好,如何不打翻呢?先到先坐,不抢不夺。由于是幼儿自己讨论的结果,所以大家都能遵守。 2.常规教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如果总是划一的要求,势必使个别幼儿出现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全班常规教育的效果。常规教育是幼儿在园行为习惯、集体规则等德育养成的最基本方面,每个幼儿都应做到,为此,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个别教育,注意面和点的结合,使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 过去,幼儿从入园到家,一天的活动都是预先安排,为了便于老师管理,实行的统一管理。统一喝水、统一散步……等。先喝完的幼儿必须坐着,等到全部幼儿都吃完,再同时进入下一环节活动。现在,一日活动中,除了生活必须时间和有目的的集体小组活动外,我们创设了各类游戏活动条件,并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让孩子做愿意做的事情,这样,幼儿可以进行行为的自我调节,自我管理,使常规管理教师的主管性下降,幼儿的自主性增强,每天在分散集中分散集中等多种活动形式的变换中,辅以良好的常规,使幼儿形成文明自觉的行为规则,保证活动的有机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