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集团概况 集团新闻 教育科研
园丁风采 班级网站 园务管理 网站地图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机关幼教集团>>教育科研>>优秀论文>>文章内容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探究
发布时间:2009-09-1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webmaster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探究
常州市武进区机关幼儿园  刘华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学  
习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
    一、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分析  
    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社会的,他们通过不同的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
    1、观念先导因素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幼儿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43%的人认为是“家长在家重视训练”;41%的人认为是“教师重视循序渐进的培养”。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38%的人认为是“家长无所谓,抱有树大自然直的态度”;45%的人认为是“家长过分溺爱,事事包办、纵容”。这集中反映出一个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观念先导”问题。
    成人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幼儿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幼儿的习惯养成需要成人重视,加以培养。有些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成人的错误观念会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个别家长公开宣称孩子到幼儿园一要吃饱睡好,二要多学点东西,其他方面无所谓。这种将良好行为形成置若罔闻的做法,明显影响了老师在幼儿行为习惯形成方面的教育效果。

    2、实践锻炼因素
    实践活动是幼儿习惯形成的关键。调查中,32%的人认为“家长、教师思想重视,但没耐心培养”是幼儿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果成人仅仅思想上重视,但不能耐心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那么要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是不现实的。  
    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幼儿在日常生活、交往、游戏、劳动等活动中,进行着与人交往方面的技能、习惯的训练,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联系、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不少孩子正因为从小被成人剥夺了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一直未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3、环境熏陶因素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感染。幼儿的习惯养成与成人、同伴、群体、家园教育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幼儿的行为方式都带有所处环境的烙印。调查中,44%的人认为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受到成人、伙伴的不良行为的影响。62%的人认为家园教育要求的一直形式幼儿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可见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是深刻的。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如整洁、干净的活动室和家庭,独立进餐的环境,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立于不败善于模仿成人及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使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幼儿行为形成的渐进性、反复性决定了幼儿行为需要成人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协调一致的教育。只要家园密切的配合,拧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对幼儿产生强大的影响,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mfaL %  
    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探究

    如何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
    1、在社会领域教学中专门开展有关行为习惯研究

    幼儿社会教育注重调查、参观、访问、观察、劳动、游戏及上课多种教育形式的结合。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多种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是社会领域的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在第一研究期,根据各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合幼儿的社会活动教材,使孩子在正规的教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丰富多彩,教学手段要尊重孩子个性化要求,起到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效果,教师根据级组具体行为习惯目标适时寻求适合自己班级的行为规则,从而制定本班的实验重点、实验目标。同时课题组准备在组长的首推和带领下,在园内开展评优活动,通过精心的选课、改课、上课的同时,激发各组员深入地对行为习惯的方法进行研究。
在第二研究期,我们课题组预备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如角色游戏、区角游戏,在再现社会情景和模拟生活的环节中,加强对行为习惯的实践指导,检验幼儿的认知能力,强化幼儿规则意识。同时也会定期定时地进行园内游戏的观摩与评比。

    专门对社会领域进行研究的教学活动的组织方法有:

    1)    移情训练法
    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种特殊情景下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 就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等相识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性地产生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是社会领域中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它主要涉及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两方面。通过训练,幼儿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往往通过幼儿想象、表演,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是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情绪反应的关心、安慰等过程,一方面强化对特定情绪的理解和分享,另一方面使移情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导出良好的社会行为,主要途径有讲故事、情景表演、生活情境体验、开展游戏活动等。

    2)    角色扮演法

    角色是指社会中有相应职位,承担一定责任且遵守特定社会规范的个体。角 色扮演就是承担一定角色的幼儿表现出在该角色履行职责、遵守规范时表演出来的一定行为,即角色行为,是幼儿表现出与这一角色一致的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知角色之间的关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规范和道德要求。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就是练习和实践上述行为的过程。角色扮演法要求教育者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角色,使角色扮演具有针对性,以提高角色扮演的效果,巩固社会行为规范。   
    3)    观察学习法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代性学习实际就是观察学习,模仿学习。指人可以通过观察、模仿习得新的行为模式。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者€€€€榜样的强化及其引起的行为变化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趋于正强化,而避开负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就会增强产生与他人相同的行为的欲望,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削弱或抑制产生这种有可能受罚行为的欲望,在社会领域的教育中运用观察学习法,要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和特点选择观察、模仿的内容,还要根据模仿内容所涉及的特定行为规范,确定强化形式。   
  2、挖掘各领域的整合价值,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  
    幼儿发展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中核心的整合,幼儿行为发展各个方面具有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但幼儿从他律发展到自律是不可违背和跨越的规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从服从模仿到对规则的初步理解,才能在行为上形成较稳固的习惯,才会出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规范约束自己成为幼儿的主动行为,实践证明,从情感入手,挖掘各领域的教育因素,是帮助幼儿理解规则,遵守规则的有效途径。一个动听的故事,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一首优美的歌曲都会使幼儿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爱护图书和玩具,应该怎样关心同伴、家人……另外,重视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理解合作,共享的交往的技能和规则。我们要利用各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时机,让幼儿体验规则和行为的意义。同时我们还可以大量创编故事、歌曲、儿歌等,将教育内容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紧密融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各领域的教学内容应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结合园内语言组的课题,我们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的过程中,以良好行为习惯的优势及效果,吸收非课题组成员,加入到行为习惯的培养的行列中来。

    3、晨间谈话的行为评价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师幼或幼儿   
    每次的晨间谈话,既有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也有对行为良好者的树立榜样、典范作用,时间虽短,随机性强,但它在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中起了重要的画龙点睛的效果。以往,教师对幼儿统一要求多,个体服从集体的规则多,教师制定的规则多。现在我们发现:在大班中由幼儿或师生共同建立规则,幼儿会积极地遵守,由“老师说要这样做”变为“我要这样做”。经过幼儿的商量讨论,按照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开始活动,活动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孩子们的快乐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实,每次活动都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倾听、思考、合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这规则不是老师的强行要求,而是他们自觉遵守的习惯。  
    在和幼儿的交流中发现,教师的建设性评价往往会让幼儿有被批评的感觉,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而同样的评价主体由同伴来说时,幼儿却有认同感。这说明评价主体会影响评价效果。所以在活动中,我们注意让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教师作为鼓励者、引导者,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态度。例如:我们经常看到掉到地上的东西没人捡,水龙头没有关好,幼儿视事无睹,还辩称:“又不是我弄的”。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我们如果让幼儿扮小记者去采访好人好事和其他值得注意的事情,通过报道引起幼儿的注意,让幼儿相互讨论遇到的问题,积极鼓励良好的行为,这样有利于幼儿相互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鉴于晨间谈话的重要性,我们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认真制定晨间谈话的记载,每学期拿出一次详细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方案对课题组内交流,观摩和学习,同时课题组也会不定期抽出时间观摩一到两次晨间谈话。   
    4、    在一日活动中贯穿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纲要》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其应该渗透在一日生活 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的言语说教。”因此,要分析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隐性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其教育的价值,使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幼儿一日生活密切结合,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在这样的长期、重复的强化练习中而自觉形成的成果。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比如:在培养孩子要有爱劳动的品质,要求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将玩过的玩具收好等,如果孩子不会老师会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做示范,经常手把手的、不厌其烦的教。同时,通过口头表扬、奖励小贴画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的累积,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逐步形成行为习惯。 

    5.环境配合,熏陶强化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环境的熏陶作用密不可分。老师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同时,要在美化幼儿园环境、为人师表方面下功夫,比如:要让幼儿学会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老师首先要做到自己与其他老师之间要和睦相处,对家长要有礼有节,对幼儿要宽容相待;在教学、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又如:可以在起床时请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游戏时,安排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游戏等,在以上活动中谁表现好,老师就表扬谁,让孩子明白互相帮助是好事,老师会喜欢,小朋友也会喜欢。通过这样的一些小事,使幼儿在帮助、关爱他人之中得到乐趣,从而使好习惯巩固。
    幼儿园的墙面、空间也蕴含着强大的教育价值。可以将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体现在环境中。如:在楼梯上贴上小脚印,提醒幼儿顺着一边上下楼梯;美工角边贴上纸屑仍进垃圾桶的标志,也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划分合理的活动区域,如:科学区、美工区、音乐区、建构区等,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幼儿因无事可干而吵闹,也可以避免教师的过多指挥和干预,让幼儿明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使各项活动互不干扰,有序地进行。  
    6、家庭教育中的行为习惯培养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要本着尊重、合作的原则,根据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密切家园关系,定期交流,倾听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发展和他们所关心的事情的叙述,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活动,让家长主动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以及幼儿园课题实施的实验进程及相关要求,帮助家长提高对行为习惯的教育能力,与教师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 @EI>a@]v  
当前家庭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上存在的误区:重智育轻德育;缺乏理智的爱;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意识淡薄等。走出误区,在家庭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非常重要。  
  1)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内容包括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在物质环境的创设方面主要对学习用品、玩具、图书的数量及家庭活动角的创设展开,而精神环境的创设则表现为亲子活动:共同制作玩具、共同阅读、聊天游戏、学习专门技能、外出娱乐等,另外父母还应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幼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从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开始学着关心体贴他人。相反,如果家庭中冲突不断、气愤紧张动荡,孩子就会感到心神不安,有精神压力,造成心灵创伤,往往会变得胆小孤僻,对人冷漠,性格暴躁,表现出各种行为失常。   
  2)发挥榜样作用

  幼儿时期的思维具体形象,好模仿。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榜样是具体形象的,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故事、儿歌、歌曲等文艺作品的艺术形象所塑造的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幼儿最爱模仿。(对奥特曼碟片展开讲述)

  另外家长的以身作则是孩子直接学习的最好榜样。幼儿期,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言行具有很大的感染力。父母的榜样表率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家庭中扮演榜样作用的年轻父母更应检点自己的言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家长自身做起,事事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 
  3)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如规定孩子起床、排便、进餐、游戏、看电视、睡觉的时间。开始孩子可能不习惯,有时遇上好看的电视非要看下去,父母应坚持要求,不能退让。有的孩子因此会哭闹,家长可以不予理睬,进行冷处理,孩子感到哭也没用,慢慢也就接受了事实。所以,只有坚持要求,才能帮助孩子形成习惯,朝令夕改就难以如意。例如,今天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明天为了赶时间上班又急忙帮孩子穿衣,后天又批评孩子不肯自己动手穿衣。家长的要求反复无常没有耐心,孩子自己穿衣的习惯是断然养不成的。当然,在放手让孩子自己穿衣时一定要教会幼儿正确穿衣的技巧,有困难时,家长可以帮助,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合理适当,不要太高。

  一致性则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一致,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更要注意祖父辈之间对孩子要求的一致。如果家庭成员对孩子所提的要求不一致,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好,还可能会使孩子养成不同的人面前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的坏习惯。如吃晚饭了妈妈要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奶奶宝贝孙女,说孩子小整理起来费劲,就包办代替,自己收拾掉了。吃晚饭了,孩子见一点点肥肉就吐掉,奶奶教育孩子样样菜都要吃,适当吃一点肥肉脑子会聪明,妈妈则怕女儿会发胖,就说算了算了,吐就吐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又怎么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家庭中,家长应教育意见一致,即使有不一致的地方也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暴露矛盾,而是私下进行沟通,取得一致意见。

  4)科学训练,提高幼儿练习兴趣

   培养幼儿品德行为习惯时,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许多孩子嘴上说的头头是道,行动上却难以做到,“知”和“行”严重脱节。所以,父母必须加强对孩子行为训练,创设家庭中训练的机会,反复练习,知道最后形成自动化的行为,养成习惯。  
在品德行为训练中要讲究科学,掌握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生性好动,游戏是他们的爱好,所以应积极采用游戏的方法来练习。如为孩子准备一些箱子、盒子、挂壁式布袋,整理玩具时让孩子玩“玩具、图书回家”的游戏,孩子便会乐意整理物品,长期坚持会养成爱清洁、有序安放物品的好习惯。  
      三、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1.“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的个性”(斯宾塞)。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时,要顺乎自然,合理超前既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使幼儿力所能及,如不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和需要,不考虑如何让幼儿适合我们的教育,那么也许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只是唯命是从,缺乏个性的庸人。《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时,应特别注意在了解幼儿需要的基础上给幼儿提出行为要求。   
      2.作为帮助幼儿制定规则的我们应遵循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严格自律、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始终如一,耐心关爱每个幼儿,做到因材施教,为人师表,为每个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让每一个幼儿无论在心理上、生理上都得到健康、愉悦地发展。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求知的捷径、进步的阶梯,但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教育引导和精心培养,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收获。愿我们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能用真爱拨动孩子的美好心弦,用真情启迪孩子的良好行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机关幼儿园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