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活动中提问的艺术 常州市武进区机关幼儿园 陆毅
教学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艺术,能使幼儿思维、想象、创造力充分发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钱梦龙曾说过:“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美国的教育家德加默说:“提问提得好就教得好。”善教者必善问;反之,不善问者,亦便称不上善教。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因此,我们教育者要结合新《纲要》,以人为本,促进素质教育,提供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提高问题质量,充分发挥幼儿口头表达式创造力。
一、巧设反逆提问,开拓创造智慧
1、反逆性提问 反逆性提问就是指为了仔细推求事件的原因而作出的提问。一般的提法表现为:幼儿向成人提出“为什么”而成人不做解释,将球抛给孩子“为什么你会这样想。”我们将此提问方式运用到语言教育中去,多问几个“为什么”,摒弃在文学作品教育活动中套式化的提问。在剖析故事主题、理解作品内容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中班语言活动《会动的房子》我们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们,故事里的房子是会动的,这是为什么呢?”让幼儿抓住要点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在续编时,还可这样问:“小乌龟又将小松鼠的房子移到了海底、花园、太空、南极、高山(幼儿说出的)……,这又是为什么?”幼儿可回答:“因为小乌龟想到海底休息,所以它把房子移到海底。”让孩子有思考余地,并给予幼儿依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去理解作品的机会,提高其思维的深刻性。 2、假设性提问 所谓假设性提问是指教师的提问不从正面入手,而从相反的方面作出假设,让幼儿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中驰骋。通常的做法是我们给幼儿一个假设条件,让幼儿思考结果如何。在故事《三只蝴蝶》中,问“假如红蝴蝶没有藏在红花中,黄蝴蝶没有藏在黄花中,黑蝴蝶没有藏在阴影中,结果会怎样?”在故事《他是我爸爸》中,“假如小明爸爸不是交通警察会怎样?假如没有红绿灯会怎样?假如爸爸看见小明,不去指挥交通,而是朝小明跑去,结果又会怎样?”再如:故事《大象和兔子》的教学中,教师问:“假如你是小兔,老虎来了,你该怎么办呢?”让幼儿去作深入推想并讨论,留有丰富的想象余地,完全摆脱作品的固有情节发展结局的局限,按照孩子们的意愿假想某种情景和结果,这对想象力的发展极为有利。
3、归类性提问
这类提问要求幼儿对已有经验(知识、信息等)进行分析与综合,说出自己的观点,常见的表现形式为:除了什么,还有什么。如:让幼儿带玩具新产品来进行谈话活动,讲讲“除了电动玩具以外还有……。”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让幼儿讲讲:“除了小猫收到礼物,把它当作了发夹,还有谁也收到了礼物,把它当成什么?”幼儿就会根据小白兔的礼物€€€€桃花花瓣的形状、颜色,概括出小动物会把它当成什么?在诗歌《家》的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说出“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还是谁的家?绿绿的草地除了是小羊的家,还是谁的家?清清的河水除了是小鱼的家,还是谁的家?……”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分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以此来提高概括能力。 二、探索变通性提问,发挥创造潜能
1、引发多角度回答的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尽量运用开放式的提问方法,一个问题,多种回答。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拓展思维深广度,能使幼儿沿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并敢于发展自己的见解。如:故事《小猴的出租车》中,可问:“小猴可能会遇到谁?”“你用什么办法使胖胖的小熊也能坐进出租车?”“怎样使圆圆的、光滑的鸡蛋宝宝安心地坐上出租车?”引发幼儿从多方面进行回答。在语言活动中,一般可套用,“怎么会发生这件事的?”“可能遇到了谁?”“有什么办法可解决?”等等。可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情节、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在已知的基础上向新的领域拓展,为幼儿思维的广阔性提供更多的发散点。有时也可把问题反过来思考,不问这样为什么好,而问不这样行不行,为什么?根据一个智力故事,我问:皮球滚到树洞里拿不出来怎么办?孩子们想了很多办法,有的说用手捞,有的说用竹竿捅,有的说用水灌……这时,有个孩子像是无意的插了一句:“要是漏的怎么办?”从问题的另一个角度思考,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富有双向性的提问
双向是指教师和幼儿,双向性提问是指教师在向幼儿进行提问、反问时引导幼儿质疑,让幼儿提出问题,互问互答,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进行故事、诗歌、看图讲述等文字活动时,可利用题目进行提问:“听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在向幼儿展示过作品后,问“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问题要问?”等。让幼儿充分发挥好奇的天性,发挥主动性,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故事《老虎拜师傅》,教师可先把名称告诉幼儿,待幼儿思维后提问:“小朋友,听了故事名称后,你有什么想法?你想知道些什么?”于是幼儿便会问:“老虎为什么要拜师傅?”、“老虎会拜谁做师傅?”、“在什么地方拜师傅?”、“故事好听吗?”、“谁愿意做老虎的师傅?”、“故事里还有谁?”等等,让幼儿围绕故事名称提几个什么,然后在活动中寻找答案。当幼儿自己不能做出精确的回答时,我们教师要帮幼儿释疑,“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尽量让幼儿满意。 3、呈现连锁性的提问 所谓连锁性提问即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个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既细致地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的答案,又有助于寻根究底的良好学风。如在中班谈话活动《春天来了》中,我问:“大家看,我们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变化?”孩子们一时反应不过来,“周围什么东西变了。”课堂陷入静默状态。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即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迎春花有什么变化?”“火炬树怎么枯萎了?”“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一样了?”……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大家对周围环境一下子关心起来,说出了许多他们观察到的变化,而且还提出了许多个“为什么”,大家一起讨论来寻求答案,有些没得出答案的疑难问题,留待课后想办法解决,使活动得到了充分的延伸。 三、启发引导性提问,激发想象火花 1、具有启发性的提问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首先表现在提问语上,能够启发思维是好的提问的标志之一。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巧”与“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启发思维。教师的启发性提问对于幼儿活动的兴趣、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时要认真考虑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运用是否恰当。如:在仿编诗歌《家》的教学活动中,幼儿一下子说不出密密的树林是谁的家,老师启发性地问了一句:“密密的树林里住着哪些动物呢?”幼儿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大狮子、大老虎、小松鼠……。”又:在一次区角活动中,幼儿在积木区搭了一堵墙,搭好后不知用它来干什么,我就这堵墙进行了一次语言生成活动:“现在你们已经把墙搭起来了,准备干什么用呢?”有的幼儿回答:“这墙是关动物的。”我进一步启发说:“你们想用这墙关什么动物呢?”孩子们抢着说:“关老虎、狮子、长颈鹿……”,我说:“你们想得很好,但是你们想想,这些动物可以关在一起吗?”“不行,他们会打架的。”“那我们怎么办呢?”“要把他们分开关。”这样,通过教师语言的启发,一个动物园就建成了。在看图说话时,可提这样的问题:“图片上的小动物(或人物)在干什么?你怎么知道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培养幼儿仔细观察事物,使讲话更有依据,更符合逻辑性。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使幼儿的思泉随之喷涌,智慧之花灿然开放。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收到“投石击水”之效。
2、唤起想象联想的提问
这类提问要求引导幼儿对所提问题展开想象,并予以描述,着重培养幼儿合理想象联想的能力,常用“会怎样”等语言形式表述。可以提一些解决问题的提问,如“晚上断电了怎么办?”“迷路了怎么办?”;心理活动提问,如“遇到谁,或什么事情,心里会怎么想?”;根据物体之间的某一类似点提问,如“变一变,动一动像什么?”。另外还可以利用象声词来唤起幼儿的想象,如诗歌仿编活动《听雨》,教师可问:“雨声是怎样的?”幼儿:“沙沙沙、丁丁丁、嗒嗒嗒……。”幼儿既学会了作品中的象声词,又引发了对雨声的想象;再如:故事《会动的房子》中有这么几句:“呼呼呼€€€€小风吹奏的山歌,哗哗哗€€€€浪花发出的歌声,哒哒哒€€€€马儿奔跑的声音。”一种象声词的提问便可使幼儿展开一种想象,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设置情境性提问,激发探求欲望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有限的生活经验,对许多未接触到的事物都感到好奇,而且越是新奇的事,其探求欲也越强。除了设计恰当的提问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需激发孩子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他们自己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1、设置质疑情境,引发好奇心 在语言活动中应引起悬念感,教具的出示程序上,学具的变化上,提问的设计中,教师语言的处理上要注意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利于引发探索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选材内容,在日常生活话题讲述、文学作品讲述中,老师不断设置疑问,引起幼儿有探索其究竟之念头。如故事一开头布置场景就设问“猫妈妈生病了,怎么会病的?”故事中间停顿,设问让幼儿想法解决问题;故事结束,提出几个问题幼儿展开讨论。在认识事物中运用发现法更能促使幼儿具有探索的精神。
2、设置交流情境,利用好奇心 幼儿对新异事物极易产生好奇心理。在活动中,幼儿往往被新奇的现象和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并对它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激发其探求欲,使其注意力尽快转移到语言活动上来。如:诗歌《我给月亮做衣裳》中,幼儿就会奇怪“月亮怎么变得那么快,有时圆圆像玉盘,有时弯弯像香蕉……”。在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中,幼儿奇怪“小青蛙怎么是小蝌蚪的妈妈?”为了知道答案,大家蠢蠢欲动,这时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教师可问:“对呀?怎么会这样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诗歌)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探索,主动寻求答案,使幼儿对语言活动产生新的探究欲望,从而引起幼儿对语言活动强烈的需求。 3、设置宽松环境,保护好奇心 幼儿的好奇心,有助于他们更广泛地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教师要处理好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保护好奇€€€€支持探索€€€€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在孩子好奇心的背后,架起一座有利于他们自由探索,感受成功的桥梁。在散文诗《绿色的世界》中,孩子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人有眼睛?”“为什么眼睛可以看到东西?”“为什么透过绿色透明纸就看到绿色的世界”……等一些怪问题。这时,教师对幼儿好问,并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现象千万不能敷衍了事“知道了”,或不屑一顾,“这有什么可奇怪的”,甚至于不耐烦地指责“不要再问了”,“真€€嗦”等等。巴甫洛夫曾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的前提”。我们教师要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提问,因为每一个提问就是一个孩子求知的火苗。当孩子通过提问探索界的奥妙时,教师应抱着积极欢迎的态度,无论孩子的提问在成人看来是多么幼稚可笑,我们也应专心倾听,耐心解说,切不可对孩子的提问抱无所谓态度或流露出厌烦的情绪,要保护好孩子出于好奇的提问。
总之,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提倡的,幼儿语言教育中的提问必须:解放儿童的头脑,让创造力从小孩子的头脑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小孩子有看的自由;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解放儿童的嘴,让小孩子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小孩子自由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小孩子有活动的自由,得到学习人生的机会。陶先生的六大解放使幼儿的探求欲望、创造力得以充分的发挥,让幼儿尽情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资料:
《现代幼儿教师素养新论》 万迪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口语艺术》 傅惠钧 浙江教育出版社 《教师口语技能》 胡昌华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