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发布时间:2009-09-1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webmaster
|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 常州市武进区机关幼儿园 周洁
社会性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对幼儿进行社会性发展教育,不仅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一生。其次,人的现代化是国家必不可少的因素,研究幼儿的社会化已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课题。 节约教育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之一,目前来看,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决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到孩子能否成人、成材的大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的社会要发展,我们的国家要强大,就要有一批接着一批,一代继承一代的创业者。而创业者的基本人格素质之一就是要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试想,一个从小习惯了奢侈浪费的孩子,我们怎么指望他长大后懂得节约呢?怎么指望他长大后能创造一番事业,建设美好家园呢?因此,在全民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候,千万不能让节约教育远离了孩子。节约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如果每一个孩子从小具备勤俭节约这一优良传统美德,不仅将使孩子们的一生受益匪浅,而且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有了雄厚的基础和强大的力量。 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有别于成人,所以对孩子的节约教育更要讲究方法,我们一直不断探索、实践,认为游戏的特征使它成为培养幼儿节约意识的主要途径。 一、节约意识与节约教育 节约意识是指在人们思想意识中具有的节约认识和想法。幼儿对“节约”这一概念比较模糊和狭隘,因此幼儿的节约意识并不强烈,甚至没有意识到应该节约。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教育。首先,要让幼儿对节约有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知道节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美德,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节约的优良行为,体验其中的积极情感。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自豪感。最后,在幼儿的节约认知和产生的积极情感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幼儿产生节约行为。提高幼儿的节约认知,丰富幼儿的节约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节约行为习惯三者都很重要,三者构成节约教育的全部内容。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正确的认知往往伴随着自豪、满足等积极的情感,羞耻、不满等否定的情感难以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把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形象的比喻为池塘与水的关系,指出犹如没有水就不可能称其为池塘一样。认知与情感的关系犹如人体的任脉与督脉的关系,一脉不通,必然会导致人体不适和产生疾病。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对孩子进行节约教育时,必须要传授正确的节约概念,让幼儿体验节约行为带来的积极情感。 二、幼儿园与家庭中节约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也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幼儿则成了家庭中的主要消费群体。有的家长认为:宁可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现在有钱了,孩子就一个,在孩子身上多花点钱没什么。因此,对孩子的消费要求有求必应,导致孩子看到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买,互相攀比吃的、穿的、玩的,家长不给买就以哭闹、发脾气相要挟,家长们往往乖乖就范。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家长没有足够的节约意识,更没有帮助幼儿建立节约意识,家长如此无规则地迎合孩子的要求,不懂得节约,使得幼儿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节约,从而导致幼儿缺少节约这一美德。剖析以上现象,我们认为节约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目前,中小学在建设节约型学校,幼儿园也已经逐渐重视节约教育。比如:晨间活动中,幼儿玩自制的小型玩具。在晨间谈话中,教师有意识地把节约这一观念贯穿其中。教学活动中也逐渐增加了节约水、电、纸等节约教育的内容,开展了有关节约的主题活动。除此之外,节约教育尤其体现在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活动中,“动手做、游戏乐”区域活动模式使幼儿的节约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的老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确定了“我喜欢的汽车”、“鱼儿乐”、“青蛙”等主题,提供了泥、沙、草、石子、瓜果等丰富的自然物和易拉罐、可乐罐、废纸盒等可利用的废旧物,幼儿把这些材料变成了好玩的玩具,可爱的小动物和神奇的游戏材料,从而体验了变废为宝的乐趣。为什么可以在游戏中进行节约教育呢?是因为游戏的特点。 三、在游戏中增强幼儿的节约意识 (一)游戏的假想性 " 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游戏的假想性是指幼儿的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的结合,是幼儿在假想的情境中对生活经验的创造性反映。幼儿可以超越现实,按照他们的想象改变现实。他们一会儿是“妈妈”,时刻提醒自己的孩子要节约用水、用电;一会儿可以是“教师”,教育学生们要节约能源,做个好学生;一会儿是“炊事员”,做饭的时候节省材料;一会儿又是“驾驶员”,开车的时候会节约用油。游戏的这种假想性特点,使幼儿可以不受具体条件的限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把想象中节约的情节发展下去。 "1mbr^t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性”的特点,如幼儿常常与物体做游戏,他们会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等等。例如用拟人手法把水龙头想象成能说会动、有情感的人,让幼儿与水龙头玩游戏,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来表现没关水龙头的后果,“它很伤心、流了很多泪,听小水龙头哭得多伤心。”幼儿在游戏中意识到应该帮助水龙头,对水龙头产生同情会主动关掉水龙头。幼儿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他们需要不断的接受新的信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重复无处不在,而幼儿大脑中所接受的信息,正是通过这种反复的再现和刺激实现的。所以我们要重复跟幼儿玩水龙头的游戏,从而强化幼儿随手关掉水龙头的意识,以达到使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目的。这种社会认知是在假想性的游戏中自然获得,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 (二)游戏的趣味性 音乐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动性和表演欲望,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得幼儿心甘情愿地遵守游戏规则。我们进行的是打击乐《朋友来跳舞》这个音乐游戏活动,活动规则是要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随着音乐演奏出动听的音乐来,不能买现成的乐器。于是小朋友用米、豆等灌在塑料瓶里充当沙球,用小棒子敲打废旧盒子来充当鼓,用两个铝碗相互敲击充当镲等等。上课的时候小朋友很开心,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很自豪,因为他们拿的是废旧材料制作的乐器。同时,在这个音乐活动中也让幼儿体会节约的快乐和自豪,因为他们没花钱而能用自制乐器演奏出那么美妙的音乐,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告诉他们节约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的游戏活动是由教师、幼儿、游戏主题、游戏材料、游戏场地、游戏情节构成的一个结构,正是在这样一个结构中,幼儿通过活动,促进了自身社会化的进程。在幼儿园的打击乐活动开展之前,我们增补了一项游戏活动,让幼儿动脑筋收集废旧材料,跟同伴合作制作打击乐器。为了完成任务,幼儿必须保持角色之间协调一致,自觉履行集体一致认同的规则和要求;他们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相互合作,人人可以为怎样解决问题出谋划策,使节约意识渗入幼儿的心中。最后,小朋友兴奋地对老师说:“我的乐器最棒!”
又如,在开展“我是小乌龟”的活动中,在家长的配合下,幼儿从家里带来了雨披、丝布、蛇皮袋、麻袋、包装纸、挂历纸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在带来的物品上粘贴彩条,使之像乌龟壳,然后披在身上活灵活现地装扮成乌龟模样。在这游戏活动中,幼儿以物代物,废物利用,节约了许多材料。我们通过各种游戏使幼儿体会到了变废为宝的成功感与愉悦感。 (三)游戏的生活性 游戏的内容始终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有趣、有益、生活化作为选择内容和设计活动的重要指针,游戏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联系幼儿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在幼儿园里开展“我是好孩子”的游戏活动,假如班上的书破了,“好孩子”就要一起想办法重新补好;在班里不玩的玩具,也不可以随便乱丢,“好孩子”可以把玩具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玩;“好孩子”还要注意保护和爱护游戏活动时的教具和幼儿的教材等等。在生活游戏中还可以运用移情法增强幼儿的节约意识。移情也称感情移入或情感转移。也就是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以理解他人的情感。人都有移情能力,幼儿的情感尤其容易激发。由于独生子女日益增多,使得大部分幼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自我中心”心理,很少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我们用移情法开展“节约献爱心”的游戏活动,教师先让幼儿观看一幅图:很多贫困山区的小孩子都不能上学,还没有舒适的衣服穿,也吃不饱……先让幼儿说说图片上的小孩子可不可怜?我们是不是应该帮助他们?再让幼儿进行情境表演,体验一下那些可怜的孩子的情感。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他们的生活很苦,可不可以把自己的玩具、衣服送给他们。最后让幼儿把想法付诸实践,强化行为训练。有的将自己的图书拿出来,有的把买冰淇淋的钱省下来捐献给贫困幼儿,有的回家把多余的衣服捐出来……幼儿懂得世界上有许多可怜的人需要帮助和关怀,而自己的节约就可以为这些人贡献出一点力量。通过游戏我们感到幼儿产生的内在自觉性比以往只停留在表面上的传统说教要深刻得多。由此亦可见,幼儿的社会行为可以从游戏中迁移到生活中。 游戏的特征使幼儿自然获得社会认知,形成积极情感,使社会行为日益巩固,这样,他们的节约意识也逐渐巩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宗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庄春梅.“动手做,游戏乐”实施活动课程的建构.早期教育, [5]叶立群、郑慧英.幼儿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
|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