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多元活动空间 促进语言能力发展 常州市武进区机关幼儿园 赵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幼儿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我们应当为幼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不仅促进他们的口头语言发展,而且帮助他们做好学习书面语言准备。而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仅靠在语言活动中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抓住有效时机,在多元的空间中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在绘画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1、经验的引导 在幼儿绘画创作中,以幼儿的一些经验引发创作的内容是最常见的,也最易引起幼儿创作的内容接近孩子的日常生活,因此与幼儿讨论时,他们会很容易地投入到活动中,如:在美术活动画“西瓜”之前,可以先让幼儿说说吃过的西瓜味道如何,西瓜里面的瓤有些什么颜色等,幼儿会越说越兴奋,气氛异常活跃。从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和自豪的氛围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2、故事的引导 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在绘画创作活动中,故事可以引发创作内容,教师在广泛使用童书及故事作为教学活动的“引起动机”之际,有时也应该把讲故事本身当作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引导孩子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故事引导的绘画创作主要是运用语言的讲述,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及故事中的意象,在语言输入后经过内化,转换成视觉图象的一种表征活动。
3、创作时的引导 绘画创作大多是个人单独进行的活动,老师也可能规定在创作的时候不能与旁边的小朋友交头接耳。因此使用语言的相互机会较少。而绘画创作又是一种运用符号的表征,具有高度的思考性,因此幼儿在绘画活动中,也会出现与自己对话的语言,所以这时创作中运用的语言,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Q^!ho^\O 4、合作性对话的引导
绘画创作的类型并不完全是个人的创作,也可以因为创作的动机及需求而进行合作性的创作。如:需共同完成一样大的作品等。创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更多合作性的对话,如当遇上困难幼儿不知如何解决时,教师需引导幼儿相互协助,以对话方式共同解决问题,由于是与同伴的合作,他们需要建立共识与解决问题,在发展语言的幼儿时期,合作性的绘画创作可以帮助幼儿产生更多的对话,促进幼儿社会语言的发展。 uer
5、分享活动的引导 一个完整的幼儿绘画创作活动,在作品完成后需要进行分享。这时分享在这里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分享不仅是让幼儿展示作品,而且还让幼儿运用语言介绍创作的内容及方法,因此分享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呈现。 二、在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1、科学地运用平等性语言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常会运用“跟我、、、、、、”“像хх一样做”等指令性较多的语言,但有效的师幼互动需要师幼在语言上的平等。平等性语言环境能够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能对幼儿的学习产生一种支持的力量,使幼儿敢想、敢说、敢做。因此,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平等性的语言,让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应有的体现。
2、灵活地运用鼓励性语言 鼓励性语言有显性的,有隐性的,也有自然性的。但是每个幼儿都不一样,就像每一人的性格也是不一样的一样。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教师对幼儿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要因人而异。如对于各方面发展都好的幼儿,教师想以他树立榜样而常给予表扬,那么对他可多用一些自然的、隐性的语言,以防鼓励失去应有的作用。对于闪光点难得一现的幼儿,或者很内向的幼儿,教师就要多用显性的鼓励性语言来鼓励他不断进步,以防他因感觉不到老师的赏识而自暴自弃。还有教师也不能一味地鼓励幼儿这样会减弱鼓励性的效用,因此教师要适当适度地运用鼓励性语言。 3、正确地运用回应性语言 在师幼互动中,有时幼儿表达的语言内容不太正确,有时是表达方式不正确,有时是表达不完整。但是,教师不能因此而对幼儿漠视或忽视,而应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顺应幼儿的思路,完善和提高幼儿的语言。在幼儿的反馈语言中,常会出现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问题思路不一样的现象。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抓住幼儿回答问题中的亮点,来给予积极的回应。但不管幼儿怎样回答,教师应根据不同幼儿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回应,以支持每个幼儿的语言发展。 三、在自主性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1、询问和建议 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将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询问式的语言并非教师不了解某种游戏的情节,如“这是什么呀?你在干什么呀?”等一类幼儿不需要思考或努力尝试即可回答的问题,而是根据幼儿游戏开展的情节,觉得幼儿需要帮助或有指导的必要时,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而且也要注意根据幼儿游戏的情节发展需要,根据游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的语言看起来是在问问题,实质上是把幼儿面临的问题描述出来了,把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幼儿面前,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的途径,起到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功效。而有些建议式的语言也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与询问式语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暗示。常用“这样试试……”“如果不行,再想想别的办法”等句式来达到指导的目的。如:当发现一个幼儿试图把娃娃放在堆满东西的桌子而又不方便摆弄玩具时,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指导:“我觉得如果放在旁边会更好!”这样使幼儿既接受了教师的指导,同时也感觉到了自主和尊重。 2、鼓励和澄清 教师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而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及违规行为,教师不一定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式的正面语言,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让他们知道该怎样做。如:看到幼儿把玩具洒落在地上,老师就说:“ 小朋友把散乱的玩具都快要收好了。”等教师及时发现并反馈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可以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幼儿的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筛选,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幼儿模仿了一些不良现象,教师不能随便评价,而应该引导幼儿来加以讨论、澄清,帮助他们现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语言的运用要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之上,可以当时就用,有可以在游戏讲评中运用。 3、邀请、角色、指令 对于游戏中的弱者或无人问津的区域,教师可以运用邀请的方式“我们一起去吧”“你可以帮我理发吗”,来提高他们游戏的兴趣和愿望,带领他们进入游戏情景,促进他们与其他幼儿的交往,让他们体验到参与游戏的快乐和胜任游戏的成功感。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泻状态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中去,如:“我是超市送货的,需要帮忙吗?”不仅会使游戏的情节得以丰富,而且还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但在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幼儿经验的范围,露出“导演”的身份。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地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的指导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转移其注意,但这样做也许效果不佳,只能用第二种方法:立即用行为和语言加以制止,如:当看见一个幼儿正拿着一块积木向另一个幼儿的头上打下去时,教师别无选择的方法是立即用行为和语言加以制止,即“请停下来”“不能这样”以达到约束幼儿不良行为的目的。 幼儿的语言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教师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丰富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牢记“语言教育无处不在”!这样,幼儿的语言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