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集团概况 集团新闻 教育科研
园丁风采 班级网站 园务管理 网站地图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机关幼教集团>>教育科研>>优秀论文>>文章内容
优化语言活动过程 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发布时间:2009-09-1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webmaster

优化语言活动过程 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常州市武进区机关幼儿园  陆毅

    关键词:活动过程  生动  幼儿的主体地位
    主要论点:语言活动过程的生动不是形式的花哨,而是真正体现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特点以及不同教材的特点,将情景游戏、故事表演、自主阅读、讲述与想象结合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给教学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情景游戏式的教学过程旨在为孩子创设一个模拟的故事情景,让孩子在扮演角色中感受和学习,最大限度地体现孩子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激发幼儿想说、会说、大胆地说的欲望;故事表演是理解和体验作品的一种好形式,它可以让幼儿将注意力更多地投放到人物的心理活动、作品情节的发展及对主题的理解和思考上;自主阅读是一种开放式的故事教学形式,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性、自主性、随意性都较大,自发生成的问题也相对较多;引导幼儿边观看图片或课件边思考和讲述,引发了教师、幼儿、与材料之间的有效互动,共同建构属于孩子自己的故事,然后再完整地欣赏故事,这就在让孩子充分表述的基础上,有效促进了幼儿的思维和想象。
    由此,原本枯燥的活动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成为孩子的需要,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提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改革教育方式,希望教师不要把关注点过分集中在具体知识或技能的教学上,不要仅仅以固定的知识点为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而是着力组织适合幼儿的活动,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教学赖以展开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来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他们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升能力水平。
    通过我园的《在故事教学中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研究》课题的展开,我园越来越多教师正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和研究者,下面就结合我们的实际来谈谈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是如何注重活动过程的生动性的。
    我们认为,活动过程的生动不是形式的花哨,而是真正体现孩子是活动的主体,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特点以及不同教材的特点,将情景游戏、故事表演、自主阅读、讲述与想象结合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给教学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原本枯燥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成为孩子的需要,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提高。
    一、情景游戏式的教学过程 情景游戏式的教学过程旨在为孩子创设一个模拟的故事情景,让孩子在扮演角色中感受和学习,最大限度地体现孩子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激发幼儿想说、会说、大胆地说的欲望。例如:小班语言活动《小象请客》讲述了小象请小鸟、小马、小青蛙、乌龟到自己家里来做客,并请他们吃了好吃的东西,香蕉、火腿肠和柠檬的事。活动中,老师创设了游戏的情景,师生共同扮演角色,“小象”老师是主人,“小动物们”听着欢快的音乐,以自己的走路方式来到了小象家作客。通过提问:“你们到底是怎么来的呀?”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动作,纷纷表述:“我是飞来的,我是跑来的,我是跳来的,我是爬来的……”接着,小象主人请小动物们品尝了香蕉、火腿肠和柠檬,在品尝中,获得了甜(蜜蜜)、咸(鲜)、酸(溜溜)的体验,在孩子游戏基础上,然后再来完整欣赏故事。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幼儿以角色身份融入故事,在具体可感的情节中感知、理解故事,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角色,提升语言表达的兴趣。  
    二、故事表演为主的教学过程
    故事表演是理解和体验作品的一种好形式,它可以让幼儿将注意力更多地投放到人物的心理活动、作品情节的发展及对主题的理解和思考上。在表演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想象应该用怎样地语气、语调,可以做哪些动作,脸上的表情又是怎样的,调动了全班孩子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例如,在《老虎拜师傅》故事教学活动中,幼儿在完整欣赏过故事后,老师提问:“你最喜欢故事里的哪一段?”接着,幼儿边看画面边听故事,当时觉得哪段好,就举手示意教师中断故事,说出最想表演的一段,老师则说:“我也喜欢这个故事里的这一段,就是老虎拜师傅可怜巴巴样子的那一段,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老师问:“想一想,老虎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说?脸上又是什么表情?如果在说的时候再加上动作就更好了。”在老师一连串问题的启发下,孩子们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纷纷做着自己设计的动作,用哀求的语气可怜巴巴的说:“猫师傅,可怜可怜我吧,教我一点本领吧!”“那猫又是怎样说的,我们也来学一学。”……整节课在故事表演的基础上,让幼儿充分理解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心情和心理变化过程,孩子们通过表演加深了对故事主题的理解。 
    三、自主阅读式的教学过程  
    自主阅读是一种开放式的故事教学形式,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性、自主性、随意性都较大,自发生成的问题也相对较多。教师可以在孩子自主阅读时适时地介入,通过动作、神态、手势等给予幼儿一定的暗示,使幼儿有意识地关注画面中的重要情节,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最终,使孩子在阅读中领悟作品的魅力,获得独特的情感和认知体验。例如,在《小红伞》故事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人手一本小图书,在由雨伞导入课题后,就请幼儿带着3个问题:这个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雨伞到底有什么用?让幼儿自己阅读图书。当教师发现某一幼儿独立理解故事出现困难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而是采用了暗示的方法,用手点点图片中的重要记号,以引起幼儿的关注,加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又如:在阅读故事《胆小先生》时,故事的主题较难理解,画面也难以展开想像,因此幼儿在看过一遍后就没兴趣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激发幼儿提问,“小朋友,看了图书你觉的哪些地方看不懂?”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自己的问题,生生互动,对进一步理解故事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讲述与想象结合的教学过程
    传统的故事教学中,总是先让幼儿完整地欣赏故事,然后用“提问引导幼儿回忆故事内容”,已知故事情节对幼儿的思维是一个“框框”,它对促进幼儿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发展的作用不大。而引导幼儿边观看图片或课件边思考和讲述,引发了教师、幼儿、与材料之间的有效互动,共同建构属于孩子自己的故事,然后再完整地欣赏故事,这就在让孩子充分表述的基础上,有效促进了幼儿的思维和想象。例如在《城里来了大恐龙》的故事教学中,孩子在充分观察大恐龙体态特征的基础上,请幼儿猜测:“这样一只恐龙来到城里,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 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孩子的大胆想象,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它走路的声音会吵得我们不能睡觉,走在路上会把地面踩坏。”“它来到我们的城市,会觉得很新鲜。”“它会觉得这个地方很热闹……”。接着让幼儿观察画面:“看,它走在哪里?会发生什么事?”孩子根据大恐龙来到了马路上进行了想象之后,教师再打开马路上交通堵塞的画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幼儿看着画面讲述,最后,再请幼儿把大恐龙来到马路上这件事连起来进行讲述。整个活动将观察、讲述和想象充分结合,师生共同在看看、想想、猜猜、说说中构建故事情节,真正体现了孩子是活动的主体。

    良好的活动应该是融目标、内容、环境、材料及方式、方法等活动的基本要素合理组合的、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过程。要让真正全身心投入活动过程,就需要我们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和素养,还要有灵动的教育技能和艺术。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才能让活动变得精彩生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机关幼儿园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