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多磨”的收获
——记数学活动《文具超市》的三次调整
教学实践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专家和同行的帮助下通过深刻分析和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相应的教育教学经验,能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地获得重组和建构,从而提升专业水平。下面是我在参与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中对数学活动《文具超市》的四次设计、组织、调整中的实录和反思。
实录(一)
目标:
1、了解超市购物的程序,初步学习使用10元以内的人民币,体验买文具的乐趣。
2、尝试运用数的加减运算解决购买文具中遇到的问题。
准备:
1、创设超市情景。
2、幼儿人手一份记录表、一支水笔、三张10元人民币。
3、幼儿已认识1元、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
过程:
一、以游戏“文具大卖场”导入活动。
(1) 教师通过谈话导入主题并介绍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兴趣。
(2) 出示记录单,请幼儿观察并知道记录方法。
二、幼儿进行三次的购物活动,巩固10以内的加减运算,体验购物的乐趣。
师:“今天我们去购物很开心,但是到大卖场去一定要遵守规则。我们第一次购物活动要开始了,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1.幼儿进行第一次购物活动,并交代活动规则。
(1)教师介绍购物的要求:
①每个幼儿拿10元钱购买商品,买2个不同的商品,商品总计必须是10元。
②请幼儿自己记录,并讲述购物情况。
(2)幼儿进行购物,教师观察其活动情况,并指导幼儿完成记录。
(3)师幼交流购物情况,在黑板上展示出10的五种组合方式。
2.幼儿进行第二次购物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幼儿拿10元购物,这次可以想买几个就买几个,但商品总计必须是10元。
(2)幼儿到超市购物、记录并列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3)请幼儿介绍自己购物的情况。
3.幼儿进行第三次购物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幼儿拿10元购物,可以买1个,也可以买2个,但是一定要自己找回零钱,一定要找对。
(2)幼儿到超市购物、记录并列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3)请幼儿介绍自己购物的情况。
师:“你们都找回零钱了吗?”请个别幼儿说结果,“我用10元钱买了××和××,用了×元钱,找回了×元零钱。”
四、活动评价。
1.统计活动及教师评价。
师:“今天你一共买了多少种商品?看着你的记录表来说一说。”
2、幼儿谈感受,教师小结。
这次活动形式非常好,活动的选材来源于生活,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在活动中较专注,兴趣也特别浓厚。通过超市购物游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落实数学的知识点,为幼儿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幼儿体验到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乐趣,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主线清晰,目的明确,三次购物环节能层层递进。但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第一、二次购物与记录情况良好,在第三次购物中有许多幼儿出现了困难,如有些孩子不知怎样记录算式,有些孩子这样记录算式:1+1+1+2=5。仔细反思了一下,前两次都是用加法来列算式,而这次要用减法,对孩子们的思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样的购物活动,孩子需换一种方式进行思维,在活动中,虽然我也一直强调:“想一想,这次你有几元钱,用了几元钱,还剩几元钱,应该用什么算式来记录?”但在具体活动中,孩子们还是犯糊涂了,看来这个环节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发现问题后,我和听课老师仔细分析、讨论、商量,从而达成共识:第三次购物活动是一个难点,既然孩子对这个环节的达成度有困难,何不尝试分解难度,让孩子们能完全掌握呢?于是,我把这个环节具体细化,分成两步:第一步,请孩子购物,找回零钱,并贴在记录表上;第二步,集体看记录表列算式。另外,在记录表的第三次购物记录处,我预先贴上了数字10 ,在活动中,让孩子们把买来的商品及找回的零钱依次贴放在数字10的后面,目的是想给孩子一些隐性的提示,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这种方式的排列,知道怎样正确记录算式。
在完成修改后,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我把重点放在第三次购物环节中,我仔细引导孩子们看观察记录表,孩子们马上发现了问题:“这里怎么有一个10呀?”于是,我就顺势引导:“对呀,这次老师帮你们把10元钱先记录了下来,这次买来的商品应该贴在10的后面,找的零钱贴在商品的后面,贴好后说一说,你有几元钱,用了几元钱,还剩几元钱?”听完,孩子们自由购物去了。在这次活动中,又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孩子们购物的愉快情绪没有被充分激发。二是孩子们每次购物完后,在集体讲述中依然拿着记录表,显得有些分心,不够专注。三是在第三次购物环节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孩子,完全领会了本次购物活动的要求,能正确购物,正确写出算式,如有个孩子记录的算式是这样的:10-5-3=2;第二种孩子占多数,能领会本次购物的要求,能正确购物,但是在找零钱时碰到了困难,如一个孩子买了一个6元的商品,知道要找回4元,却不知如何找,因为我给孩子们提供的零钱是1元、2元和5元的,这个找零的过程又需要用加法来计算;第三种孩子则还不能领会本次购物活动的要求,有的把10元钱全用完了,有的则用了不止10元。
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如何让孩子体会到购物的真正乐趣?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我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在想法的交流中,我们的思路逐渐明晰:要营造更加真实的环境、要让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跳一跳,摘得到”、要让孩子参与前期的超市准备等等。一些精彩的点子逐渐浮出:把原来的图片商品改为实物商品;改用真的10元人民币;活动前,每个幼儿动手制作做了一个两层的斜跨购物包,用于购物;第三次购物环节拿掉,增加分类统计环节;修改目标,调整记录表等。
实录(三)
目标:
1.尝试分类统计,了解购物程序,初步学习使用10元人民币去购物。
2.巩固10以内的加减运算。
3.体验购物的乐趣。
准备:
1、物质准备:记录表、笔、10元人民币、创设超市情景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人民币、幼儿已有初步的购物经验
过程:
一、带孩子进入超市情境,激起活动兴趣。
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的文具超市马上就要开张了,想去看看吗?”
二、引导文具分类,统计每种商品的总数,并记录。
师:“今天理货员有事请假了,这么多商品都没分类放上柜台,马上顾客就要来了,怎么办呢?”
请每组的小朋友将一筐货物分类放在箩筐里,并统计每种商品的数量,记录在箩筐上。
三、幼儿进行两次的购物活动,巩固10以内的加减运算,体验购物的乐趣。
师:“今天,你们帮了我很大的忙,为了感谢你们,我要发奖金给你们,让你们成为超市的第一批顾客。”
1.幼儿进行第一次购物活动,并交代活动规则。
(1)教师介绍购物的要求:
①每个幼儿拿10元钱购买商品,买2个不同的商品,商品总计必须是10元。
②请幼儿自己记录,并讲述购物情况。
(2)幼儿进行购物,教师观察其活动情况,并指导幼儿完成记录。
(3)师幼交流购物情况,在黑板上展示出10的五种组合方式。
2.幼儿进行第二次购物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幼儿拿10元购物,这次可以想买几个就买几个,但商品总计必须是10元。
(2)幼儿到超市购物、记录并列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3)请幼儿介绍自己购物的情况。
四、活动评价。
1.统计活动及教师评价。
师:“今天你一共买了多少种商品?”
2、幼儿谈感受,教师小结。
本次活动因为用了实物、真钱、购物包,孩子们的购物热情被极大地激发,活动完后,许多孩子都说:“这个活动太好玩了,真是超级好玩!”有的孩子说:“我还想玩一次。”记录表的修改也是恰倒好处,孩子们不必一直拿着记录表,只需把每次记录的算式贴在前面黑板上,这样既能让全体幼儿进行检查,又能避免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的不专注,真是一举两得。活动过程改为分类统计——第一次购物——第二次购物这样三个环节,把原来的对于孩子来说太困难的环节拿掉,降低了难度,更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分类统计这个环节是相当感兴趣的,也是十分符合大班孩子年龄特点的,只是提供的商品太多,大小不一,数量也不等,不利于教师检查幼儿活动的正确率。
因此,我对活动方案作了最后的修改。为小朋友准备的分类统计商品均选择较小的文具用品,便于幼儿取放。如铅笔、数学本、橡皮、固体胶、修正液等等,种类在15种左右,数量也进行了统一,便于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评价。下面是调整部分的实录。
……
师:每4位小朋友为一组,一组小朋友分类统计一筐商品,看清篓筐上的标记,这个箩筐里应该放什么商品,分好后统计商品的总数,把总数记录在横线上。
(幼儿每4人组成一组,选择一筐商品进行分类统计,并记录。)
师:谁来说说,你分的是哪种商品,这种商品一共有多少个呢?
幼1:我分的是铅笔,铅笔一共有15支。
幼2:我分的是透明胶,透明胶一共有15个。
幼3:我分的是橡皮,橡皮也是15块。
师:听了三位小朋友的回答,你发现什么秘密没有?
幼4:我发现刚才小朋友说的商品的总数都是15。
师:非常棒。刚才哪些小朋友统计的商品数量是15的,请举手。
(全体小朋友一下都举起了手,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这次活动因规定了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使这个环节的目标要求更具体,指向性也更明确,便于幼儿、教师进行活动评价。孩子们在评价中获得了肯定,增强了自信,获得了活动带来的乐趣。在接下来的自然宽松的气氛中,孩子们进行了两次购物活动,两次购物活动的难度是呈梯度上升的,既能满足能力强的幼儿的需要,使他们在活动中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又让能力较弱的幼儿也得到锻炼,真正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在活动中,孩子们想说、愿说、大胆地说,在贴近幼儿生活地课程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被调动,讲述的愿望被极大的激发,并体验到购物的乐趣以及挑战自我的满足感,我想这应该是教师追求的教育目标。而我自己也领导和同行的一次次提醒中,增加了对活动的理性思考,改善了教育技能,更新了教育观念。
“一课多磨”,“磨”掉的是活动中不适合孩子学习的内容,“磨”掉的是活动中教师不适宜的行为,“磨”出的是精彩的课堂,“磨”出的是教师的智慧。
“一课多磨”,收获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