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 绿色网站建成使用中
  • 1222222222222222222222
  •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绿色幼儿园>>绿色动态>>文章内容
    幼儿园自然角构建与价值的多维度实现
    幼儿园自然角构建与价值的多维度实现
    发布时间:2011-11-30   点击:   来源:   录入者:李晓芳

     

    论文摘要:
    先天遗传、后天教育以及环境三大要素决定人的成长品质。而自然角是幼儿园大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存在。我们的价值定位:自然角不仅仅是对环境的点缀和装饰,还是一种活动的常态课程,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我们以“激发观察兴趣、发展观察能力、提高语言水平”为目标加强对自然角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科学的活动方案,明确每学期的具体目标和活动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育策略,适时调控,努力追求自然角语言教育效用的最大化。
    一、幼儿园自然角现状的审视
    我们常常把“环境造就人”挂在嘴边,以“幼儿发展为本”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而自然角作为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关注其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否也有“小环境,大教育”教育观,带着审视的眼光,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1.环境的点缀品
    在一线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们(当然包括我自己)更重视也更愿意把精力与时间花在新授课、活动课的开发与设计上,而对于自然角,虽然投入的体力和精力也不少,但赋予其价值功能却是单一的:美化环境的精致物,净化空气的静止物。每天来来去去的教师和孩子对其的评价是:真美,真好看!有时摆设的自然植物品种越多,视觉感官就越愉悦,对这个班级抑或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评价就会加分,表面的热闹将其重要的价值掩盖。
    2.认知的附属品
    曾几何时,自然角的价值也会得到人们偶尔的拓展:谈话活动时,忽然想到可以给幼儿介绍一下植物的名字,或者带着孩子了解一下植物的特性;散步时,随便地和孩子一起看一下植物长什么样子,突然发现有的花开放了,有的种子不知什么时候发芽了;或者开展主题活动时,恍然大悟有的植物可以用一下……凡此种种,足以证明自然角似乎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它几乎成了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附属品,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会留下太多的痕迹。
    新《纲要》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并要求给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层次,具有选择性和自由度的、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的环境,使孩子通过用自己的方式在与环境主动积极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由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究,我们把自然角作为幼儿认识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窗口,把“激发观察兴趣,发展观察能力,提高语言水平”作为自然角环境创设的总目标。因此自然角不再是一种背景、一种支持,而是一种活动课程,是一种常态教育,是幼儿进行观察和获得语言熏陶的重要环境,是家园携手共育的纽带。
    二、科学建构、有效挖掘,追寻本真意义
    1.在最适切处设置目标,使之成为语言习得的载体。
    实践证明,科学适切的活动目标对于成功的实践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我们每学期都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以及季节特征,预设创设、管理的方案。方案包括:活动总目标、阶段性目标、每个阶段的观察计划、活动步骤和指导重点等等。这样,确保学期的自然角创设和管理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过程详细又具备调整的可行性,使之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践的可能性以及预设与生成的紧密结合性。
    目标的阶段性。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为小、中、大班预设了科学适切的阶段目标。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放置一些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易于观察认识的植物,再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简单明了的植物生长图片,在看看说说中实现培养幼儿热爱观察、喜欢自然、获得粗浅科学知识目标的同时,激发幼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进行描述和表达;为中大班幼儿创设丰富的饲养、种植、观赏以及能反映大自然、能进行比较的动植物,引导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观察记录,提供各种各样的半成品和原材料,让幼儿在动手中发现问题,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实现良好观察、记录习惯的养成,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体会多元表达的魅力,丰厚语言素养。
    目标的层次性。在计划中,每学期每个年龄段有活动的总目标,并将这些总目标分层分配到每月;目标中有明确的不同观察对象的投放时间和不同区域的构建要求;月计划有专门的重点周集体自然角活动和个性化活动安排;每周还有详细的活动子目标。这样就构建了一张详细的目标层次网络,消除了活动随意性、盲目性的可能,确保活动的有效性。例如有的大班在下学期活动总目标中明确规定:将植物角丰富的资源,作为发展幼儿语言的载体,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学习手段进行多样性表达:写生编故事、词汇积累、各种句型习得(重点掌握比喻句、拟人句的仿编和创造)、诗歌创编等形式进行层次性显性表达。其中,我们就将“创编诗歌”这一目标落实到10月份的每一周。第一周幼儿选择了三种植物(长寿花、地瓜榕、兰花)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说出名称→总结特征→提炼语言→创编诗歌的顺序开展,在逐渐深入的学习中引发幼儿感悟诗歌的特点:有节奏、押韵、朗朗上口;第二周开展幼儿植物写生活动一次,在园创编诗歌一次,家庭创编一次,教师和家长进行记录。第三周组织诗歌分享活动两次;第四周制作《大班诗歌集》,教师和孩子一起用图文并茂的书展形式进行展览,供家长和孩子分享,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
    2在最近发展区选择内容,使之成为提升语言的场所。我们的自然角区域宽敞,品种非常丰富,如果每个内容都面面俱到、每个项目同时展开的话,时间上得不到保证,也违背幼儿的认知规律,会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影响活动的成效。因此,寻找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有所侧重、富有趣味性地开展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以大班上学期的活动内容举例说明:
    大班上学期,根据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种子的认知经验;对常见的花卉植物的名称、特性已经掌握;在中班开展过种植活动,也有了一定的记录经验。因此,我们将大班的自然角大致分割成三大块:种子认知区和花卉植物观赏区(比中班的品种增加)和种植区。每个区的活动要求和目标在中班幼儿水平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三个区的目标各有侧重,投放时间和活动时段也不相同。
    九月侧重于调动多种感官认知各种种子,开展“种子博览会”活动。以这样的流程:收集种子——查找资料——认知种子——创编儿歌来开展活动。老师、孩子、家长一起收集了各种种子:农作物类的的、花卉类的、树木类的,教师利用废旧材料构建了有创意的“种子博览会”专区,既有丰富多样的种子标本,又有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的各种图片和文字资料。每天,除了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幼儿集体观察之外,鼓励幼儿利用晨间、点心后、午餐后的空余时间,自由分散观察和相互交流。教师适时介入,引导他们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学会运用看、摸、闻、比较、观察、文字说明等方式,结合查找的资料以及博览会上的标记、同伴分享交流等途径,达到了解种子的名称、外形特征以及生长的初浅知识。每周的“晨间谈话”环节增加了“我说谜语,你猜谜底”、“种子儿歌我来编”等内容,鼓励幼儿用恰当的词汇或句子表达对种子的认识,教师注意用语言提升孩子观察的质量。教师引导幼儿初步尝试一起创编种子儿歌:“小小种子真神奇,躺进泥土悄悄长。风儿、阳光和雨露,亲密相伴在左右。昨天、今天和明天,天天都在变魔术。”在朗朗的富有韵味的朗诵中,既习得了新的语言和良好的语感,又感性地了解了种子的一般生长规律。
    十月侧重于观赏花卉,开展诗歌创编活动。投放许多观赏性植物:郁郁葱葱的绿萝、青翠欲滴的鸟巢、一枝独秀的红掌、亭亭玉立的文竹、绿影婆娑的常青藤等植物。创新日常观察方法,将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的感悟进行有机的结合。以这样的流程:观察植物、知道名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认知——欣赏老师创编的植物诗歌,积累经验——尝试创编——分享交流来开展活动。教师根据孩子们的语言水平和识字经验,除了关注孩子词语的积累,还引导孩子为植物制作诗歌小标签。尽量在一首短小的诗歌里,能够传递关于该植物的外形、姿态、生长特点和管理注意点。例如:青青文竹,亭亭玉立。怕光怕水,小心呵护。创编的植物儿歌很有节奏和韵味,大家相互模仿,创编了很多儿歌。每星期重点观察学习一到两种植物及儿歌,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孩子们在创编儿歌时,教师适时介入和引导,有效干预、巩固和提高幼儿的学习。
    种植观察记录活动是每学期活动的重点。比如,这学期的重点观察研究对象是土豆、大蒜、蚕豆的种植、观察、记录活动。以这样的流程:选择种植内容——家园联合种植——观察记录——分享种植心得——调整活动——展览。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是家园联合同时进行种植,观察这三种植物完整的成长过程,利用自制的《植物观察记录本》个性化记录植物的整个成长过程,因此,记录本在家园之间不断往返,教师和家长都能了解整个活动的动态过程,从而不断地进行调控和完善,这个活动开展的时间延续8个月。在漫长的8个月里,教师对活动的重视程度、激励性的点评、同伴之间的集体分享、网站的展示、学期末的班级联合展览等手段,有效培养、激发孩子坚持的决心和家长配合的积极性。
    在目标明确、渐进式的推动中收获很大:教师富有章法、游刃有余地进行着看似繁复其实非常有序、有方向、有意思的活动;孩子们在每个月的活动中,都有着不同的关注对象,开展着不同形式的自然角语言活动,确保活动始终都充满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儿歌创编、故事、观察心得……自然角里,一系列张弛有度的活动真正实现了幼儿各种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的提升。
    3.在预设与生成中动态调整,使之成为内化语言的氧吧。
    有位哲人说:世界上没有最完美的方案,只有不断追求完美的行动。自然角活动当然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植物的不同特性和孩子的观察记录情况,及时捕捉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灵活调整活动方案,将预设与生成进行动态调整,将科学认知与语言培养紧密结合,形成合理的节奏,既保持孩子的活动兴趣,又能有效提高活动的质量。           
    例如:土豆的成长相对大蒜和蚕豆要慢,有孩子抱怨:我的土豆天天一个样,怎么记录呀?我不想记了!我们建议种植这种植物的孩子一星期可以记录一到两次,而蚕豆和大蒜生长速度比较快,特别是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鼓励幼儿多次记录,尽量把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记录详细;记录要求也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以前,孩子们的记录常常别人难以看懂,似乎每一页都差不多。我问孩子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每个人都能看懂、理解你的记录呢?带着这样的要求,孩子们的记录渐渐有了一些变化:颜色的运用更加清晰、明确,叶片的数量、茎的高度都有具体的变化性记载(例如有的把花盆、土豆、新芽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记录,涂色有深有浅,形象鲜明可爱);文字的记录更加生动(孩子讲述,家长帮助记录),把植物的变化描述得活灵活现,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和心理的变化(例如:今天早晨,我一起床就跑到阳台看我的土豆宝宝。突然发现我的土豆宝宝长出了一个小芽芽,绿绿的、嫩嫩的,好可爱呀!我惊喜极了,对它说:土豆宝宝,你终于发芽了,你知道我有多欢喜吗?我天天看你,你都老样子。我还以为你死掉了呢?)能借助测量工具和拍照的方式进行有效记录(用卷尺测量蚕豆的高度变化并拍照,从数量上和具体的形象上进行记录,非常具有科学性)。教师发现这些可喜的变化,及时组织孩子们欣赏和讨论,你认为谁的记录最好,为什么?经过激烈的辩论,孩子们觉得,用测量和拍照的方式最能让每个人具体了解植物的变化,但是,用绘画和文字记录的方法也很不错,别人能了解你的心情变化。老师及时引导和鼓励:是呀,其实很多时候,同样的一件事,有很多种的方法。只要动脑筋,你就会发现你跟别人不一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调整再尝试,孩子们的观察更加仔细,记录方式更加多样性,获得的知识更具科学性,扎实的活动也有效促进幼儿语言的表达灵动而充满感染力,开展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涨。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的植物角,都成了孩子流连忘返的佳境,更是孩子内化语言的绿色氧吧。
    三、拓展形式,多元互动,在思维场中展开语言学习。
    1.构建平台,激发个性化讲述。
    1)植物写生中储备语言表达的能量。中大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经验。特别是我园的米罗可儿美术特色课程:此课程的实施,除了使得幼儿获得了丰富的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将幼儿想象空间的外延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绘画兴趣的有效激发。大班,我们每周利用游戏和晨间的时间让孩子自主选择自己钟爱的植物进行写生活动,鼓励他们一边写生一边自由地讲述,在亦动亦静的过程中积聚表达的能量。
    2)分享体验中拓展群体语言思维空间。倾听不同的语言表达和心得体会,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享受灵动语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教师的适时有效提炼、充分发挥启发式的主导作用,能有效激发活动向着纵深发展,活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家庭中分享:充分发挥家长的资源是孩子获得语言提升的重要举措。因此,孩子们既有班级集体的种植活动,又有家庭中一对一的亲子共同种植活动。于是,每个孩子的记录本就是非常有味道的故事本。李方园小朋友的:“我的土豆已经种下去几天了,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呀?你是不是嫌躺在泥土里太脏呀?”妈妈的感想:“唉,种土豆还真不容易!孩子天天一回家就看土豆长了没有,总是失望,几乎都要哭了。看着孩子的样子,我很受感动,孩子的心灵是多么的纯洁呀!看来,我得学习一下土豆的种植知识了……”这样感人又灵动的语言和情感是孩子在家庭中讲述、家长记录的。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有亲子之间语言和情感的分享,共同感受种植活动的乐趣。
    群体中拓展:有的幼儿描述性语言非常优美感人,适合群体倾听欣赏,让群体的精神世界得到润泽;有的幼儿记录本上不但有为植物拍的照片,还有和家长一起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数据记录,这个科学的做法在班里及时得到了推广,群体的智慧之门得到叩击;有的幼儿自编的种植小故事有趣奇妙,吸引了所有孩子的倾听,群体的身心得到点化……而分享的形式也很多:幼儿分时段轮流讲述、幼儿作品展览、PPT展示、教师与幼儿的点评、家长会交流、班级网站视频欣赏、网站幼儿作品展示与教师的文字说明等,充分的行为参与,多通道的沟通,实现了幼儿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多维度的分享。不但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语言灵动了,家长们也得到启发,各种新颖的做法不断涌现,形成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2. 故事创编,体会思维肆意飞扬的酣畅。
    创编故事,既能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宣泄,也可以满足不同幼儿个性化讲述的需求。因此,我们将其作为中大班幼儿通过植物角发展语言的一项重要策略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孩子们体会总结编故事的基本要求:时间、地点、角色(植物和自己、家人)、事情的经过(特别是自己在种植过程中的渴望、喜悦、惊喜等内心世界的描述等)、结果等。因为有亲身的感受,孩子们在种植的过程中既有碰到困难时的沮丧,也有见到嫩芽萌发时的惊喜和郁郁葱葱时的成功感。因此,每个孩子编的故事都是他们长时间记录内容的有机重组,也是他们一段难忘心路历程的反映。从孩子们的故事里,可以发现他们可贵的爱心和丰富、可爱的想象力。教师们经常会利用一些时间,将这些闪光的故事和所有的孩子一起分享:分享不同的思维方式,分享丰富有趣的语言,分享美好感人的情感。每次的阅读,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久久回味。就这样一天天的坚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培养,幼儿的语言素养逐渐得到丰厚和积淀。
    3.语言游戏,提升表达的灵动性。
    一些语素和句式是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会内化成幼儿自己的语言,也才能进行迁移性运用。因此,我们经常和孩子玩一些有趣的语言游戏。
    例如:小班通过变魔术、击鼓传花等游戏引导幼儿的讲述具备基本的语言结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什么是怎样的”等;中班通过接龙游戏、抢答等游戏引导幼儿的讲述加上定语:“美丽的菊花开放了!绿油油的小苗长高了”等;大班通过擂台比赛引导幼儿用“什么像什么一样怎么样”的句式把观察到的植物说得美、说得生动;玩扩句游戏增强表达的可感性:长寿花像天上的星星——长寿花像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对着我们一闪一闪眨眼睛;利用观察方位的不同尝试不同的表达(远看,近看):地瓜榕远看像小伞,近看像姑娘;想象性讲述:吊兰如果挂在天上像一弯弯月亮,散发出柔和的光芒,如果挂在花架上像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变化性讲述:中国红有时像一位身穿红裙亭亭玉立的姑娘,有时像一株散发光芒的奥运火炬;整体与部分讲述:迎春花像灿烂的金黄色地毯伸向远方(整体),一朵朵黄色小花就像春天的小喇叭在欢快地歌唱(部分)。在有趣的游戏中,幼儿愉快地进行着语言的练习,表达水平在身心愉悦中逐渐提升。
    4.主题整合,放大资源的价值性。自然角丰富的资源,是有效开展主题活动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每学期初,我们在进行主题活动方案设计时,将自然角作为重要的一个内容,适时、适切地充实到主题内容之中,使之与主题活动进行有效地整合,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例如:中班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多个活动:带领孩子在自然角进行种植瓜秧活动,观察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认识春天开放的花儿,学习用叠词形容花朵的多姿多彩;大班关于秋天的主题:我们设计了科学活动:《夜来香真的夜里香吗?》、《有趣的爬山虎》,语言活动《好一朵海棠花》……使得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某种角度放大了自然角存在的价值。
    小小的自然角,作为幼儿语言发展的其中一个平台,孩子们在这里经过长期的熏陶和渗透式培养,他们观察、表达的热情逐渐得到激发,他们的词汇量迅速增加,表达更加富有个性化和趣味性,文学素养在精心创设的环境中得到了一定的涵养和积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机关幼儿园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